來源:新銳大眾
2018-11-29 09:55:11
當前,全省上下積極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落地,各地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熱情高、干勁大。在全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落地觀摩會前夕,大眾日報派出評論員小分隊,分赴全省各地進行調研,聽真話,察實情,解難題。
談到“雙招雙引”,干部群眾對改變過去“血拼招商”的方式尤為關注。有人表示,山東人過去招商就是先干一碗酒,酒喝到位了,投資也就到位了;還有網友認為,有的地方招商就是一股腦扔出好多優惠政策,先砸暈你再說……
小分隊一路探訪,一路思考,撰寫三篇評論員文章《拿出拆解八千零部件的專業精神》《招引龍頭項目要有“大手筆”》《要用“繡花”功夫做好服務文章》,11月27日-29日在大眾日報一版刊發,解答推動項目落地的密碼。現將精彩之筆輯錄如下,以期引發共鳴,推動工作。
11月27日大眾日報一版版樣
●領導干部對產品技術不熟悉、專業術語聽不懂,和企業家交流,除了講講優惠政策,剩下的都不在一個頻道上,這樣招商能不能行?
實現高質量“雙招雙引”,專業精神比“血拼政策”管用,這在發展實踐中屢屢得到驗證。
威海高新區的打印機產業,經過多年發展,面臨轉型升級、產能外遷的巨大壓力。為吸引更高技術含量的A3打印機項目落地,負責招商的同志把打印機拆開,七大系統、八千多個零件,分門別類研究一遍,梳理出110多家供應商,一家一家去談,精準到部件的產業鏈招商,帶起一個千億元的產業集群。
拆解八千個零件,傳遞的是實干作風,體現的是專業精神。
新舊動能轉換,要靠一個個的項目來完成。現實來看,那些帶動力強、技術含量高的大項目,在產業鏈、資金鏈、技術鏈等層面有大量具體問題需要協調解決,對招引的專業化水平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比如,我省重點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涉及到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量子通信等諸多前沿領域。
圖片來源CFP
●同樣工作在“雙招雙引”一線,有的干部逢人就笑、百問不煩,不分節假日,長期在外跑項目,有的卻在那里坐等項目和人才上門,問起優惠政策甚至要現找文件。什么樣的人才能負責“雙招雙引”?
提倡專業精神,就要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到招商一線走一走,那些工作富有成效、辦法多、路子廣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半個專家”,對所關注行業里的重點企業、重點人才、技術研發、銷售市場等情況了如指掌,項目一旦遇到問題,協調各方響應解決的速度之快,甚至超出投資方預期。專業能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成為“半個專家”的背后,往往是對行業發展動態、技術升級方向、高端人才流動、當地產業配套等諸多方面長期的跟蹤與鉆研。事實證明,這種專業素養,有效降低了溝通成本,有助于贏得企業認可,是招商誠意的最好展現。
當然,提升招引專業化水平的路徑不只成為專家這一條。有的地方打破身份限制,聘請高端專業人才,給予高年薪,壓上重任務,充分調動起積極性;有的地方委托專門機構招商,財政設立委托招商專項經費,對招引來大項目的投資機構給予重獎;有的對招商部門進行全員KPI考核,領導和員工全部肩扛指標,招商目標多少,完成了多少,全部公示出來,這些都是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只要滿足省委提出的“一個符合、三個有利于、一個前提”,各種方法手段完全可以大膽探索嘗試,條條大路通羅馬。
11月28日大眾日報一版版樣
●支撐性強、帶動力大的大項目、好項目,歷來屬于區域競爭的“兵家必爭之地”。招引龍頭項目,難度高、回報也大,怎樣才能招來?
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引來一個大項目,帶來一條產業鏈,造就一個新產業,催生一個新基地,是不少地方進位爭先、彎道超車的經驗之談。要讓“金疙瘩”落地,卻并不容易。
比如,“缺芯少面”一直是我省高端制造的一個突出短板,但無論是芯片,還是面板,技術和資金的門檻都很高,幾條生產線一上,數百億元的投資一年就能花掉,往往需要地方政府在“找人”和“找錢”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持。重慶的液晶面板項目、南京的臺積電項目,當地都以各種方式支持或跟投了上百億元資金;國內首個CIDM集成電路項目能夠落戶青島,填補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的空白,也離不開當地在資金合作和產業人才培養上強有力的支持。
高人一籌的“大手筆”,需要高人一籌的戰略眼光和發展膽識。一個新項目有沒有前景,值不值得出大本錢,需要對行業發展大勢、技術升級方向、產品市場前景等多個方面作出準確而精到的判斷,是一項高難度決策。一旦把準了,就要緊緊抓住、全力以赴,否則,研判失誤或者猶疑不定,就有可能喪失良機,導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有沒有大“大手筆”,關鍵看領導干部。省委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是“雙招雙引”的“第一環境”,也是第一責任人。到各地看一看,那些大項目、好項目最終能夠落地,往往跟一個地方主要領導干部的努力有著直接關系。顯然,主要領導親自出馬抓項目,更顯招商誠意,更能帶動士氣,也有助于更快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CFP
11月29日大眾日報一版版樣
●一些地方工作作風“通不通三分鐘,再不通龍卷風”,不僅難以成事,難免還要出事。怎么干才能保證項目又快又好的落地?
優質的服務保障,健全的服務機制,是項目落地的重要保證。一個地方項目落地的快與慢、好與壞,往往就是在項目服務保障上分高下、見真章。
推進項目落地,其實就是一個“繡花”的過程。搞好項目服務保障,就是要在項目所牽涉的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穿針引線,勾經連緯。
繡花,首先考驗眼力,講究的是視野、格局。繡花人下針前,無不勾勾畫畫,反復琢磨,畫定圖譜后才動手。同樣,項目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配套服務機制要講究相互配合,互成犄角、形成合力。
繡花,同時是個精細活。當前,在新一輪“雙招雙引”中,各地引進的項目往往都主打新動能,對準“高尖精”。一些項目在創新鏈的端口前移,價值鏈的位置提升,對服務保障的內容、方式、機制都提出了更高更細更具體的要求。只有對準項目個性化、細分化需求,千方百計地提供針對性服務,才能真正做到“用戶至上”。
繡花既紛繁復雜,又單調枯燥,沒有毅力很難堅持到底,有始無終者比比皆是。在這一意義上講,繡花需要的不僅是高超的技術,更要有匠心、細心、耐心。當前,各地一些大項目、好項目,往往專業度、復雜度高,跨度大、周期長。推進項目建設,就既需要精心,也需要耐心,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行;違反客觀規律,超越發展階段也不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