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10-21 08:01:10
原標題:144、80、113……青島這套房子,面積咋沒個準數
根據1951年《山東省土地房產所有證》核算是144平方米,1991年《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上顯示是80多平方米,實測面積又成了113平方米——
這套房子的面積,到底有沒有個準數?
近兩年以來,年近70歲的青島市高新區河套街道上疃社區(村)居民孟憲青,都在為老房子的“面積”奔走,希望能夠糾正房產證上的“錯誤”。但直到現在,他還在尋求解決辦法。
發現房產證“錯誤”,始于2016年青島市高新區的棚改項目。當時,棚改評估組入戶實測,孟憲青家的老房子實測面積113平方米,但房產證的面積只有80多平方米,兩者差距很大。
當孟憲青到河套街道國土資源所查閱老屋地籍檔案時,才發現1991年的房產證有多處錯誤。他說:“檔案中,村委會出具的證明說我家房子建于1960年,但事實是我爺爺于清代所建,在1951年就已經有了房產證。此外,房產證是1991年11月28日頒證,但附件中一份村委會‘證明’文件的落款卻是1992年4月23日,有明顯的造假嫌疑。”
10月11日,記者在上疃村現場看到,孟憲青的老房子跟周邊村民普通的磚瓦房有較大區別,是由塊石和青磚建筑而成。他說:“有些年頭了”。
孟憲青說,上疃村是老漁村,以遠海捕撈而聞名,祖父曾經有一條出海的大船,從而置辦下了豐厚的家產,為5個兒子每個人都蓋了5間房子,這棟老房子是自己父親分得的。
2017年1月6日,根據行政區劃的變更,孟憲青來到李滄區城市建設管理局,查閱到了老房子1951年的《山東省土地房產所有證》,上面載明“房屋五間、地基一段、三分六厘”。據此換算,他認定三間房屋面積應該是144平方米。
房子面積再次發生變化,為什么會相差這么大?孟憲青表示,“我家原來有5間房子,1958年分家時自己只有8歲,當時分家單上寫明:給長子房子2間,給我房子3間。分家后,按照農村的傳統,就不能走一個院子、一個大門了,我父親就把3間房的院墻往后挪,形成了一條東西長8.5米、南北約寬3.6米的胡同,供我哥哥家行走,這是造成3間老房子現有面積與1951年房產證面積不符的直接原因。”
對此,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1991年登記時,3間房子前面有通道,房子登記為80多平方米,實測面積110多平方米是加上了這個通道。但現在,這個通道應該屬于公用面積,不算宅基地范圍。”
得知房屋面積的不同結果之后,孟憲青多次向上疃村委會、河套街道和高新區提出認定1951年房產證、糾正1991年房產證錯誤的要求,始終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河套街道社區改造指揮部有關人士表示,根據當地社區改造項目房屋搬遷安置補償方案規定,平房住宅房屋以房地權屬證件或其它合法批準文件、生效法律文書載明的土地使用面積作為被搬遷面積。“在本次社區改造中,已發《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中房屋土地使用面積(用地面積)及正房面積(建筑面積),以1991年《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及相關地籍檔案為依據。”
今年9月4日,孟憲青向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高新區分局提交了更正“錯誤”的申請,要求對房屋開展補充調查,依法確定房屋所有權主體、面積等屬性。
10月10日,他收到了高新區分局“不予受理”的告知書,并建議他按照法定繼承提交材料申請宅基地使用權轉移登記,或者通過當地社區和街道棚戶區改造指揮部協調解決。
從孟憲青提供的材料來看,有兩份父親孟昭代所立的“分家單”,其中“公元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七日”的分家單寫道:“立分書人孟昭代有子二人,長子孟憲華,次子孟憲青,長子與父分家時次子年八歲……長子已分屋兩間,父分屋三間……父暫住一間子暫住兩間……待百年之后房屋東西有(由)次子承收”。
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高新區分局有關負責人認為,該材料由孟昭代簽名,但無法證明其他繼承人知情。上述材料也不能證明1991年宅基地登記發證錯誤。
這位負責人表示,按照分家單,我們無法確定這是真實可靠的。1951年的《山東省土地房產所有證》,只能當作權屬來源,不能據此來確定面積。1991年的全國初始登記,是經過調查、丈量和審核進行的確權登記。
他說:“棚改或社區改造的時候,(實測面積)能被認可的就認可了,不被認可的就按照棚改政策來,還是以登記確權的面積為準。”
于是,孟憲青的努力又回到了原點。
(大眾日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