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聊城日報
2018-07-15 17:26:07
李志海正在自己的“草藝齋”工作室創作麥稈畫作品。
“這組翠竹圖全部用麥田里的秸稈制作而成,售價5000多元,已經被客戶預定。”7月6日,在三十里鋪鎮河崖孫莊大石廣場書畫工作室內,麥稈畫老藝人李志海正在認真整理近期創作的作品,廣大藝術愛好者對其作品的點贊,進一步堅定了他帶領村民發展麥稈畫制作產業的信心。
麥稈畫工藝源于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歷史已有千年,后經歷代傳承,成為一種完善的藝術形式。因其出色的工藝價值和表現技巧,文化部將它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現牡丹高雅氣質的《花開富貴圖》、色彩艷麗泳姿雄然的《九鯉圖》、反映農忙季節農民收獲喜悅的《豐收圖》……在李志海工作室的墻壁上,懸掛著一幅幅依托麥稈本身的光澤、紋彩和質感,制作而成的麥稈畫,裝裱精美,題材豐富,立體感十足。畫作所展現的人物、花鳥、動物更是栩栩如生,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俺與麥稈伴余生。”年過六旬的李志海,在家鄉書畫文化的熏陶下,自幼喜歡作畫,根雕制作也小有成就,是十里八鄉百姓眼中公認的“文化人”。對于麥稈畫制作,李志海卻是“半路出家”。2008年,李志海偶然從電視上看到,山東工藝美術學院7名學生暑期下鄉鍛煉,利用剛收割的麥稈制作而成的《梅花圖》,活靈活現,被深深吸引,“不安分”的他決定也嘗試一下。
李志海雖有一定的繪畫功底,但麥稈畫制作卻是零基礎。由于找不到師傅指導,連基本的制作工序都一無所知。困難并沒有讓他改變主意。李志海想辦法從外地找來麥稈畫作品,利用農閑時間進行拆解學習。稍微有點頭緒后,他便以自己最喜歡的鄭板橋水墨竹作為模板,比著葫蘆畫瓢,嘗試制作翠竹麥稈畫。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嘗試,李志海雖然將翠竹麥稈畫制作了出來,但作品只有其“形”,卻無其“神”,根本就拿不出門。“看來有點‘輕敵’了,光閉門造車不行,還得學點真功夫。”面對首試失敗,李志海并沒有灰心,他隨即轉換思路,讓孩子幫忙在網上搜集了大量麥稈畫知識,自己抄錄后整理制作成手冊,慢慢學習消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年多的潛心鉆研,李志海最終利用毫不起眼的麥稈,成功“復制”出了鄭板橋的翠竹圖。該作品采用純天然原料生產,著色則采取熨燙方法,工藝制作精細奇巧,設計融合了古典與時尚元素,構圖萬變,效果令人驚嘆。
一幅翠竹圖讓李志海“一炮而紅”,前來求畫者絡繹不絕。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又極富現代裝飾性的麥稈工藝畫的暢銷,讓李志海充分意識到,小小麥稈制作也可以成為脫貧致富的好幫手。三十里鋪鎮隨即在河崖孫莊大石廣場設置了麥稈畫工作室,李志海將其取名為“草藝齋”,并正式帶徒授藝,擴大制作隊伍。李志海告訴記者,他準備將附近村莊賦閑在家的婦女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培訓班,免費傳授給她們一些制作技藝,通過麥稈畫制作實現精準脫貧。
“任何一幅麥稈畫作品的完成都要經歷割、漂、刮、碾、燙、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細而繁瑣,過程漫長而艱辛,對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審美能力等都是一種嚴峻的考驗。”為了方便農民朋友學習麥稈畫制作,李志海正在對麥稈畫制作技藝進行重新梳理,編寫教學手冊,力爭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大家更容易“入門”。
田間隨處可見的小麥稈,卻能“畫”出大世界,讓三十里鋪鎮鄉村振興有了實實在在的產業基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