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06-20 13:30:06
風景優美的膠州市三里河公園東側,一個現代化的小區內,十幾幢住宅樓整齊劃一,綠樹成蔭、干凈整潔。這里就是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鎮村”“山東省文明村莊”——膠州市三里河街道管理村。
而17年前,正當膠州市新城區開始建設,需要征用該村土地1170畝時,村莊管理一片混亂,是當時膠州市有名的窮村、亂村、后進村。
2001年正好趕上換屆年,有位老黨員向街道黨工委推薦了如今的村支部書記劉元征。面對村里的窘境,劉元征下大力氣走訪摸清了村里的主要矛盾:村民不種地了將來靠什么生活;村里風氣不好,黨員干部沒威信。
“找到原因了,就知道該干什么,怎么干了。”劉元征說,牽牛要牽牛鼻子,實現鄉村振興,黨員干部的引領作用非常關鍵。怎樣把黨員教育管理好?如何讓黨組織真正成為戰斗堡壘?在劉元征的帶領下,新一屆村黨支部從轉變思想入手,決定用最簡單最實用的辦法——學黨章。
他把黨員召集起來,先重溫入黨誓詞,再學黨章,一學就是兩天。學完黨章,黨支部接著開組織生活會,要求黨員從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對照黨章說說自己做得咋樣,大多數黨員一開始覺得理直氣壯,后來越說越慚愧,越說越臉紅,最后都成了作檢討。
全村黨員重溫入黨誓詞、學習黨章、亮身份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黨員的思想轉變了,紛紛在倒地搬遷、管理發展等方面爭當排頭兵。
就這樣,村黨組織“舊貌換新顏”,組織力“指數”不斷攀升,在黨員帶領下,大多數村民都同意了搬遷。有位老黨員說:“村莊整體搬遷計劃是2004年6月開始的,計劃30個月完成,最后只用了8個月就搬進去了。”
在劉元征看來,黨章就是村莊發展的指引,只有產業興旺,村莊發展才會有希望。他剛上任的時候,村里一年的集體收入只有5萬多元,村集體收入不到10萬元,心里犯愁。他想了又想,決定利用膠州市新城區建設的契機,借勢借力,發揮村里有閑置勞動力、村莊位置好的優勢,在村集體成立了建筑工程、綠化工程和機械化施工三支隊伍,把村里有能力的黨員,組織起來,各自負責一個項目,把村民分到三個工程隊干活。
就這樣,在劉元征的帶動下,村集體賺得了“第一桶金”。劉元征帶著村干部繼續發展,先后購買了130畝土地,建設廠房、學校、市場用于經營出租。還開發建設了膠州市文化市場、新城區綜合市場、商品房等等,村集體收入年年增長。
“只有繼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體村民的生活才能有保障。2017年,村集體收入3900多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6億元。”劉元征說。據悉,下一步,管理村計劃用5年的時間,使村集體資產達到10個億。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