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05-05 08:20:05
地處魯西北魯冀交界的德州武城縣,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當地一些鎮村逐步形成了中央空調配件制造特色產業集群,成為當地主要的富民產業。然而無資質無手續從業者眾多、“散亂污”問題嚴重、產品附加值低,“亂藤纏死好樹”讓產業集群優勢難以發揮,轉型升級停滯不前,在新形勢下面臨生死抉擇。
當地經深入調查研究,踐行新發展理念,借助中央環保督察契機,分類施策、疏堵結合,引導生產要素通過“共享工廠+合伙人”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探索推進縣域經濟動能轉換、鄉村產業持續振興的新路徑。
“一開始原料是玻璃鋼,后來是鋁合金。廠房是農村民房改建的,有訂單就找村民來干,價格賣得很低,也不交稅,賺了就是自己的。”魯權屯鎮是全國聞名的中央空調配件生產基地,小李莊村46歲的張新橋打初中畢業就干這一行。他說,本村這樣的小作坊有十幾家,生產起來有噪音和廢氣等污染,但是大家只能忍著,因為家家戶戶都靠這個掙錢。
在鎮上工業園的中威集團,是當地成長起來的一家中央空調配件龍頭企業,2005年就是國家非金屬及復合風管標準起草單位,在鎮縣幫助下,取得了消防認證、機電安裝和環保資質等,但近些年企業發展一直難以取得突破,究其原因,與面大量廣的“散亂污”企業低成本惡性競爭不無關系。
而如今,原本是競爭關系的張新橋卻成了中威集團的“合伙人”。原來,2017年3月份,他的小作坊明確被列入“散亂污”企業,張新橋也明白,這次取締“散亂污”,國家下了大決心,是大勢所趨。當地相關部門答復明確:如果還想繼續自己干,需要另建廠房、跑環評和資質手續等。他盤算,這對自己來說困難且不劃算。
這個時候,中威集團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為他提供標準化車間,其他企業可將資金、設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整合進來,大家資源共享。2017年8月份,張新橋帶著五六名工人加入中威集團“共享工廠”。
中威集團董事長張傳義介紹,“共享工廠”由環保倒逼、在政府的服務和引導下產生,首先共享的是具備環評手續、治污達標的廠房,但實際運作中共享的還有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管理、服務、品牌、市場等,未來將以清潔、共享、雙創為主線,打造一個智慧型產業平臺。為避免大家各自為戰,過程中一個關鍵點就是采用了“合伙人”制,通過平臺內部資本的鏈接、勞動力的鏈接、產業上下游間的鏈接等,結成利益共同體:比如在統一質量監管下,合伙人可使用中威集團品牌和營銷渠道,銷售后分成;比如原來上下游間的采購多是現金付款,現在財務管理共享后各個合伙人平臺內部結算,減輕流動資金壓力;比如對平臺內所有工人進行統籌調配,工資可根據訂單量由相關合伙人分擔,減少了用工成本。
很快,張新橋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訂單多了,而且原來產品怎么便宜怎么做,現在對產品性能要求較高的醫藥、生物、食品等細分市場的企業客戶多了,從原材料到生產都要加強質量管控,但附加值也高了。他決定不再風口、風閥、風管等什么配件都生產,而是聯合三四個合伙人眾籌100多萬元購置先進生產設備,專門生產“正壓送風口”,與共享平臺上的其他加盟者通過契約分工協作。
2017年下半年以來,中威集團共招募合伙人30多個,產業工人200多人,其中有張新橋這樣的生產型、創業型合伙人,也有很多技術合伙人、銷售合伙人,張傳義表示,這些幫助中威集團實現了輕資產、低成本快速擴張,為下一步加快研發、做強產業提供了條件。
縣域培育一個主導產業不易,資源散了就難再聚起。在武城縣委書記張磊看來,“散亂污”是生產組織的“散亂污”,而不是生產要素的“散亂污”。去年在環保整治中,武城縣嚴格關停了1017家“散亂污”作坊企業,但通過引導龍頭企業設立“共享工廠”,幫助有轉型能力和愿望的企業實現涅槃重生,已產生了96家“共享工廠加盟公司”;原來的“散亂污”企業主、農民工成為新型的合伙人、產業工人。以中威集團為例,預計產業工人年均工資性收入4萬余元,各類合伙人年人均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另外一家龍頭企業美弘公司“共享工廠”建成投產僅一個月就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加入平臺的合伙人業務量平均增長40%以上。
張磊表示,這一共享模式打通了產業鏈、優化了供應鏈,留住了產業人才、規范了產業秩序、促進了產業升級,既富了“老板”,又富了“老鄉”。記者還了解到,2017年,武城縣中央空調產業在大量關停“散亂污”企業后用電量增長19.78%,貨運周轉量增長23%,稅收增長35.05%,戶均稅收貢獻由2016年的9.8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24.8萬元。今年第一季度,該產業實現工業用電量、稅收同比增長均在七成以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