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18-04-27 08:24:04
讓一顆凝聚著青島學科力量的衛星上天,
在500公里高空之上服務于“智慧城市”建設,
這個夢想成為了現實。
26日中午12時42分,
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隨著點火的指令發出,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
將“青科大一號”衛星發射升空,
12時53分19秒衛星入軌。
這是首顆以山東省高校命名的衛星!
是青島科技大學政產學研融合
及其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成果。
65公斤,高校衛星中的“大塊頭”
▲“青科大一號”衛星發射現場
“青科大一號”衛星是青科大與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學研合作的“結晶”。歐比特公司負責衛星研發、生產,青科大在大數據學院設置衛星接收基站、衛星數據處理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在衛星升空之后對衛星數據進行接收、存儲、處理、分發。
近年來,高校自主研發或冠名發射衛星的事例并不鮮見。但多數都是50公斤級的小型衛星或不足1公斤的“皮衛星”。65公斤級的“青科大一號”雖然也屬于輕質衛星,但在高校衛星中算是“大塊頭”了,而且具有超高分辨率。
據了解,此次發射升空的是一個“衛星星座”,共計5顆微納衛星,包括1顆光學衛星和4顆高光譜衛星,其中01號高光譜衛星被命名為“青科大一號”。但在實際應用中,青科大可使用全部衛星星座的數據。
每年產生大數據7000TB
▲“青科大一號”衛星發射現場
5顆衛星以98度傾角,在距離地球500公里外的太空軌道運行,每90分鐘就可圍繞地球轉一圈。光學衛星攜帶“亞米級”的光學相機,即在500公里高空可以清晰拍攝地球上0.9米分辨率的圖像,還可以定點進行120秒的錄像。4顆高光譜衛星幅寬150公里,5天就可以把全球覆蓋掃描一遍,對于特定地區可以每天進行多遍掃描,該衛星星座每年將產生大數據約7000TB,涵蓋海洋、農業、環境保護、城市交通等多個領域,為“智慧城市”的規劃和打造提供精準的決策依據。
據悉,5月將啟動建設數據接收的基站和數據處理中心,6月開工建設總投資約8000萬元、面積約近3萬平方米的聯合數據開發實驗室。
“青科大一號”衛星數據一方面將用于大數據教學和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將通過共享機制為政府、社會、行業及創客等提供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的數據及解決方案,服務于我市及我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現代海洋產業等新舊動能轉換“十大”產業。
青科大將衛星數據當學科發展
“青科大一號”高光譜衛星
“我們是第一次與高校合作,將衛星數據當做一個學科來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大概也是第一次。”歐比特董事長顏軍說,目前衛星研制已不是難題,如何進行衛星數據應用才是關鍵。
青科大自2016年就開始了大數據方向的人才培養嘗試。去年10月,青科大成立大數據學院,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統計學為支撐學科,與高分子材料、化工、機械、自動化、經管等眾多學科進行深度交叉融合,重點針對衛星大數據、工業大數據、健康醫療大數據等領域展開研究與創新。
青科大黨委書記、校長馬連湘表示,青科大已形成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圖像處理、人工智能等新興研究方向,在科教融合、產教融合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與歐比特公司在科技創新、服務社會上存在高度契合。
未來國家需要180萬大數據人才
技術人員為衛星發射做準備
馬連湘表示,學校以“青科大一號”衛星為依托,將努力培養社會所急需的大數據系統架構師、大數據系統分析師、數據挖掘工程師、可視化工程師等專業人才。
青科大副校長陳克正告訴科教君,未來3年—5年,國家至少需要180萬大數據專業人才,但目前可確保供應的僅有30萬左右,我省乃至全國的大數據人才缺口都很大。大數據學院要培養人才、服務地方經濟,需要數據源和“實景演練”。通過對衛星數據的接收、存儲、處理、分發,可為教育教學提供鮮活的數據資源。另一方面,可瞄準數字技術前沿,引育一批大數據領域的高端人才,在圖形圖像、云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方向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
這六所高校曾發射衛星上天
清華大學:
清華一號、納星2號、紫荊1號、紫荊2號
哈爾濱工業大學:
紫丁香2號、紫丁香1號等六顆小衛星
浙江大學:
皮星一號A、皮星二號
國防科技大學:
由6顆衛星組成的集群衛星“天拓三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天巡一號
南京理工大學:
南理工一號
今年下半年,
“青科大三號”“青科大五號”“青科大七號”
也將陸續升空。
為青科大點贊。
期待青島高校迸發出
更多政產學研融合的成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