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04-07 09:23:04
痛苦地活著,還是平靜地離去?這是人在面對著即將到來的生命終點時,需要作出的選擇。當選擇了臨終關懷,也就選擇了后者。
然而,但這個看似很美的抉擇,卻并沒有被很多人接受。記者經過調查了解,發現不少臨終關懷服務停止運營,而家屬的傳統觀念,也在影響著臨終關懷服務的發展。
臨終關懷能給患者
保留最后的尊嚴
在濟南頤和護理院,85歲的黃奶奶躺在床上,安靜地睡著,如果不是床頭的病歷卡,誰也想不到,這是一位生命正逐漸走向終點的老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她都在昏睡狀態,如今已經無法進食,在這個被稱為“安寧療”的臨終關懷床位上,她只能靠每天的營養液,補充每天所需要的能量。
世界衛生組織脆弱關懷合作中心顧問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陳曉陽解釋說,臨終關懷是指對生存時間在6個月及以內的患者進行護理,以減輕疾病癥狀,這時醫護人員的工作將從“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轉為“減輕痛苦”,包括止痛、心理撫慰等,強調要在身體、心理等全方面幫助患者解決痛苦,讓其安寧平和地走向生命終點。
濟南頤和護理院院長曹雨田說,當時黃奶奶的各項生命指標已經接近了臨界點,過多的治療插管顯得意義有些匱乏,于是跟家屬溝通后,讓她進入了臨終關懷科。
在曹雨田看來,臨終關懷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會給治療無望的患者以最后的尊嚴。在來到濟南之前,他在蘇州負責護理院項目時曾接待過一位病人。“當時她已經到了子宮癌晚期,父母已經不在,丈夫早已與她離婚,只剩下一個未成年的兒子,根本沒有能力負擔治療費用,而且治療的效果也不大了。”曹雨田說,最終她被送到了臨終關懷科,讓她保留了最后的尊嚴。
癌癥發病數年超27萬
臨終關懷服務缺口大
雖然臨終關懷很有必要,但是推行起來卻并不順利。曹雨田說,他們護理院早就想成立臨終關懷科,可是目前在當地還缺乏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現在也在探索著進行。
其實,濟南曾經有多家醫院嘗試設立臨終關懷病房。1999年,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曾基于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創辦了“夕陽紅老年全托病房”,2006年時被改為腫瘤病房。2004年,時任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麻醉科主任王志剛牽頭建立了臨終關懷病房,隨著其2009年工作調動至其他醫院,該病房也隨之關閉。2009年,山東省千佛山醫院腫瘤科成立“寧養病房”,半年后不得不關停。
時隔7年后,2016年2月底,位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區的舒適醫療綜合病房開始試運營,一共開放了14張床位,提供臨終關懷服務。近日,記者聯系相關工作人員得知,該病房也已經停止運營。
除了大型公立醫院,一些社會醫療機構和護理院也能夠提供臨終關懷服務。2016年6月,濟南復大腫瘤醫院啟動了生命關懷工程,面向社會提供30張愛心病床,進行臨終關懷服務。院長周發展告訴記者:“受種種因素影響,截至目前一共入住了不足10位老人。”
據了解,2016年山東省常住人口9946.64萬人,當年山東省惡性腫瘤報告發病率為277.4/10萬人,這意味著山東省每年惡性腫瘤報告發病人數超過27萬人。相對于龐大的老年人群數量而言,目前濟南的臨終關懷服務還存在較大缺口。
服務沒有定價標準
目前尚未納入醫保
曾有醫院內部工作人員坦言,床位資源緊張、臨終關懷工作經濟效益差是這些臨終關懷病區相繼停止運營的重要原因。
在臨終關懷病房,由于治療趨向緩和,醫療費用很少。以濟南復大腫瘤醫院剛剛送走的一位臨終關懷老人為例,住院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所有費用累計僅3000元。曹雨田也說,臨終關懷工作大多數基本沒有經濟效益可言,這是所有開設臨終關懷病區的機構都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
此外,臨終關懷的服務至今尚沒有定價標準,因此也就沒法納入醫保。按照基本醫療保險有關規定,包括接受安寧療護(臨終關懷)服務的參保人員,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以及物價部門制定了收費標準的、與治療密切相關且符合診療必需、安全有效、費用適宜等原則的醫療服務項目,才可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做好臨終關懷工作離不開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而義工的參與非常重要。不過,濟南復大腫瘤醫院介入科主任聶世強表示,僅憑一腔熱情無法真正做到臨終關懷,“只有具備專業心理學知識的義工,才能在面對不同年齡不同狀況時做出正確的心理引導,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根據我國衛健委官網數據,我國專業社會工作者有76萬人,其中有不少專業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從事臨終關懷服務,民政部發布的《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對社會工作參與老年臨終關懷專門進行了詳細規定。在山東省,也有類似機構涉及臨終關懷工作,例如山東省立醫院社會工作辦公室、濟南十方緣心靈陪護中心等,但是人員力量遠不能滿足需要。
擔心被指責“不孝”
不少家屬堅持搶救
局限于傳統理念,社會接受度不高也是目前臨終關懷病房難以開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采訪中,多位專家都曾表示:面對臨終老人,有時候明知道搶救也沒用,不少家屬仍然堅持搶救,否則很難跨過自己內心的檻,會產生負罪感,也會擔心別人知道后說自己不孝。
曹雨田說,讓家人把老人送入臨終關懷科,溝通的成本是非常大的。尤其在山東,由于孝道觀念的影響,很多子女認為,放棄治療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不負責任。“我們會從醫療的角度給他講述過度治療對老人的傷害,但是這個過程時間是很長的。”
與此同時,“家屬甩包袱”也成為臨終關懷病房面臨的尷尬之一。“有些人把患者送來后,只是口頭表示不搶救,但是需要簽署協議時,家屬卻堅持不簽字。”聶世強說道,還有些家屬把人送到醫院臨終關懷病房后,就直接切斷了聯系,“有事情需要和他們溝通時也找不到人。”
“人類都有豐富的感情,尤其在面對死亡時,更是如此。家人的陪伴和關愛是任何醫護人員和治療措施都無法取代的,不要給自己也給去世的親人留下永遠的遺憾,”聶世強說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陳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