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2-21 14:21:02
齊魯網2月21日訊(記者 李寧 高愛云)隨著《舌尖3》的迅速熱播,好多人都被“章丘”鐵鍋圈粉,然后迅速種草,紛紛求“代購”。章丘手工鐵鍋制造需要歷經十二道工序,再過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溫錘煉,經受三萬六千次鍛打,直到鍋如明鏡。一道最簡單的清水炒雞蛋,便能看出其特點,不放一滴油,就能做到絲毫不粘。
如此特點,某寶已經是一鍋難求了。
其實“章丘鐵鍋”火爆一時,這其實不是偶然的,因為濟南市章丘區在歷史上是有名的“鐵匠之鄉”,古有“章丘鐵匠遍天下”之說。去年9月,閃電新聞記者曾來到章丘區,輾轉找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牛祺圣,讓他帶領大家,一起感受“鐵匠”這一古老職業的魅力。
牛祺圣,今年67歲,家住章丘市相公莊鎮河莊村,從14歲起開始跟隨父親走街串巷“打鐵”。牛祺圣說他家祖輩都是打鐵的,到他這已傳了七八代了。
章丘鐵匠源遠流長,聞名全國,曾經在抗戰時期打造出山東第一支機槍,支援了當時的抗日戰爭。牛祺圣的父親就曾經在膠東前線專門給八路軍打造步槍,說起那段往事,牛祺圣一臉自豪。
這是一項傳統工藝,是一個養家糊口的營生,現在隨著機器大工業時代的到來,這些傳統匠人逐漸減少了。牛祺圣老人嘆了口氣說:“現在農具多是機械加工,成本低價格也低,手工打鐵生意越來越不好了。有了旋耕犁抓地就不大抓了。有了麥子收割機,鐮就不行了。又一下子有了玉米收割機,小?子就不用了。農業上最重要的幾樣工具,基本上都失去了作用了。”
但是牛師傅如今卻讓打鐵重新煥發生機。在他看來,打鐵不僅僅是一項手藝,更成為一種藝術。一次偶然的機會,打制“鐵藝品”成了牛氏鐵匠的突破口。這盆鐵牡丹就是父子倆花費近兩年時間,精心打磨的作品。“當農民沒有農民證,打鐵沒有鐵證,我和我兒說咱打這盆子牡丹花就算個畢業證。”牛師傅這樣說道。
牛祺圣打制的多件工藝品已被章丘區博物館收藏,2012到2015年期間,三名清華大學的學生慕名前來定制鐵制工藝品。如今,“章丘鐵匠習俗”已經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章丘鐵鍋正是在一代代鐵匠的堅守下,正在煥發迷人的光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