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7-18 00:06:07
文|張世镕
從前,老濟南稱呼來自歐美的外國游客為西洋人。
來自日本的為東洋人。
或者統稱外國人為洋人。
千百年來光臨濟南的眾多洋人,比較為人所熟知的有西洋人、13世紀元代來自意大利的馬可·波羅。
這位意大利游客在《馬可·波羅游記》中稱贊濟南:
“這里有無數花園環繞四周,并且到處是美麗的樹林和優美的果園,實在是居住的好地方……”
同一個朝代,為濟南留下紀念性文物的,是一位東洋人——來自日本的邵元和尚。
邵元和尚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為靈巖寺第三十九代禪師息庵撰寫墓碑。
碑高1.63米,寬0.74米。碑首署名:“日本國山陰道州正法禪寺住持沙門邵元撰并書”。
邵元和尚旅居我國21年,參拜過許多佛教圣地,和息庵禪師友誼深厚。
邵元和尚所撰《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歷述息庵禪師生平,極其熱情地贊揚其功德修行。
為此,郭沫若曾題詩一首:
“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原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
[息庵禪師道行碑]
另一位近代東洋人,是桑原騭藏,1908年著作《山東河南游記》。
其中山東部分記載了作者在濟南8天的種種見聞和觀感。
桑原騭藏盛贊:“歷下號稱有七十二泉,趵突泉居其首,清泉激湍,為中國內地罕見之景”
“西關外為現今膠濟鐵路之終點,旅客往來,商賈云集,極富殷盛”。
桑原騭藏不辭辛苦尋訪老濟南的名勝古跡,事后都詳細寫在日記里:
[桑原騭藏拍攝的趵突泉白雪樓。]
“5月2日,首先去觀賞位于府學大門內左側池中的鐵牛山……接著去西關的大庵巷訪長春觀,返回途中發現了丁公(寶楨)祠”;
“5月3日,游覽千佛寺和開元寺……引述清雍正十一年《重修歷山興國寺并各祠廟記》和《寰宇訪碑錄》、《轍環雜錄》的有關記載”;
“5月4日,午后訪白雪樓。樓在趵突泉之東……辭白雪樓轉向大明湖。關于湖名,有的稱源于‘湖山明媚’,有的稱湖畔有大明寺,如今已難定是非”;
“5月5日,游龍洞,有靈感龍王廟和多通石碑……然后,游東關外閔子祠和鐘樓寺街閔子祠”;
“5月7日,上午先去外城的師范學堂,然后去正覺寺、華林寺,又去南門大街的舜街訪虞帝廟”;
“5月8日,上午八點辭離內堀氏館舍,踏上孑然千里之行”。
[德國女攝影家赫達·莫里遜拍攝的齊魯總制坊。]
德國女攝影家赫達·莫里遜,1942年在濟南拍攝了大量的風情照片。
赫達·莫里遜拍攝工作面向民間,將鏡頭更多地對準了當時普通濟南人的生活。
諸如,護城河邊的人家、岸邊的豆芽坊、河中洗衣涮菜的婦女、街邊喝茶的居民、裝車上街賣菜的攤販、石板街景、柳橋垂釣等等。
這位攝影家的系列作品,既反映了當時濟南城的古樸風貌,又將當時濟南人自然、閑適的生活場景真實地再現在廣大觀眾眼前。
饒有情趣的是,赫達·莫里遜的某些作品,沒有任何圖片說明,卻能讓人一眼看出是地地道道的老濟南特色景致。
其中有一張照片飯館的招牌幌子上,清清楚楚題寫著“大米干飯把子大肉”8個大字。
[德國女攝影家赫達·莫里遜拍攝的護城河中洗菜的小販。]
這種牌匾內容和格式以及它的店鋪背景,可以說是唯我濟南獨有。
另外,赫達·莫里遜在濟南騎著自行車到處攝影采訪,還不失時機地拍到不少帶有地標意義的建筑物和引人入勝的泉城風光。
像齊魯總制坊、大明湖等老濟南勝跡。
此外,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德、澳等國的攝影師訪問我國時,也曾前來濟南進行攝影采訪。
1897年,德國萊比錫的一家出版社,發行了德文版《山東與德國在華殖民地》。
書中刊登有3幅老濟南照片,照片說明為德文TSINANFU(音譯濟南府)。
[山東巡撫造訪高都司巷天主教堂。]
這些照片系本書作者海司來濟南采訪時實地拍攝。
海司是一位出生于澳大利亞的德國人,他在濟南的活動范圍也廣。
拍攝的老濟南照片有演武廳、山東巡撫造訪高都司巷天主教堂等。
德國人薛田資于1902年出版《在孔子的故國:山東概述》。
書中有幾張于19世紀末拍攝的老濟南照片,有以標山為背景的濟南人照片,還有一家濟南府的旅館照片。
1906年至1909年期間,德國人恩斯特·柏石曼拍攝的“山東十八景”,有大明湖和靈巖寺。
[房彥謙墓]
刊登在1923年恩斯特·柏石曼的專著《中國建筑與景觀》書中。
清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6月8日,法國人沙畹來到濟南,對大明湖、千佛山、靈巖寺、孝堂山等名勝進行考察拍攝。
兩年后沙畹出版的《北中國考古圖錄》,書中有1張大明湖李公祠湖上亭的照片,1張齊長城的,3張千佛山寺廟佛塔的,20多張靈巖寺和孝堂山的。
無論東洋人、西洋人,他們對泉城濟南的喜愛是多方面的。
例如,2012年3月,日本北海道硯鴻書道俱樂部青年女書法家40余人,專程前來濟南旅游參訪。
其間,她們特別要求瞻仰有濟南“第一碑刻”美稱的《房彥謙碑》。
[房彥謙碑》(局部)]
在歷城區彩石的房彥謙墓《房彥謙碑》現場,
“幾天來一直彬彬有禮、舉止優雅的青年女子們,竟然一下子不能自已,不約而同跪了下來,甚至匍匐在這座已經有些破舊的墓碑前面。她們之中,甚至有的人已經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原來,日本人重視我國的漢字書法,《房彥謙碑》是日本學童練習書法的重要法帖之一。
這份《房彥謙碑》,系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557一641)撰寫,被世人尊為墨寶。
據考證,這方唐碑的特點:
“隸書作品鳳毛麟角,而2000多字的隸書更是十分罕見。因此,問世以來,備受世人推崇。”
而這些日本年輕女性是從小欣賞著歐陽詢的字長大的,拜謁原始的《房彥謙碑》一直是她們心中的夢想。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