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5-22 13:41:05
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村官”,更不是精準扶貧的“第一書記”,卻出于對鄉土的熱愛,選擇在貧困鄉村俯首躬行,卸下高等學府高材生的“光環”,戴上草帽,成為派駐在德州市夏津縣蘇留莊鎮“黑土麥田”公益組織的“扶貧專員”。 、
5月8日,記者走近這四名“90后”鄉村創客,聽他們講述一個關于“理想”和“黑土地”的故事。
“名校高材生”變“田頭村官”
距離德州市夏津縣蘇留莊鎮政府幾公里外的侯官屯村、北雙廟村、蔡莊村、東韓村4個村莊,是當地較為典型的“空心村”。就像中國農村的許多地方一樣,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都離鄉打工,這里只剩下留守的白發老者和垂髫少年。2016年8月底,這條通往小鎮的路為四個村子送來四名“90后”鄉村創客:中國社科院的碩士研究生代富國、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劉倩男、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韓鑫和湖南大學的王棟。
5月8日,記者來到德州市夏津縣蘇留莊鎮政府,在院內西北角的房間里見到他們時,四位“90后”高材生已接近“農民”模樣:劉倩南和韓鑫兩個女孩不施粉黛、元氣滿滿;代富國和王棟兩位男生穿著打扮“很接地氣”,和村里的普通青年看著無異。
這間不足20平米的平房,是劉倩南和韓鑫的辦公室兼臥室,隔壁便是兩個男生的住所。兩張單人床,一張辦公桌,一張茶幾,還有一條村民時常“光臨”的沙發凳。所有的家具貼著墻放,小小的房間竟也顯得寬敞。
在來這兒之前,他們各自頭上都帶著諸多“光環”。韓鑫在這個團隊中頗具代表性,1992年出生的她來自濟南,本科畢業時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山東大學英語與國際政治雙學位。保送至北京大學燕京學堂讀研究生,她主持的四項學術調研全部獲得了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科研基金。曾有過翻譯、記者和公益的多重身份。來到這個比她所成長的村子還要貧困破舊的地方的第二天,在寫給父母的信里,她解釋自己為什么要來這:因為困惑。她想知道,作為一個掙扎在泥坑邊緣的人,她可以為鄉村的改變做些什么?
就這樣,帶著對鄉村的熱愛,四名“90后”鄉村創客將“家”安在了夏津縣蘇留莊鎮。
質疑聲中開啟創業路
他們所隸屬的“黑土麥田”全國性公益項目是由耶魯大學的優秀中國畢業生聯合發起。在“黑土麥田”實施的“鄉村創客”項目中,他們每年資助一批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國家級貧困縣的鄉村,以“扶貧專員”的身份開展為期2年的精準扶貧和創業創新,以此來改變這些村莊的貧困面貌。
2016年9月12日,在抵達蘇留莊鎮第12天后,侯官屯村委會的大院內,四名“90后”創客組織了一場令村民吃驚的“黑土麥田·農村淘寶化肥公益團購大會”。
此前,王棟和伙伴們用了一周時間做市場調研:在派駐的四個村子通過村廣播播報,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實地考察鎮上所有的化肥經銷商。“你們是不是想中間吃回扣”“一幫外地人搗鼓的化肥能使不”......調研過程中,村民多半持懷疑態度,甚至有村民直截了當地問道:“你們就是搞化肥推銷的吧。”
團購活動當天,他們兵分四路,挨家挨戶通知參加了化肥團購的村民。吃過早飯的一家老小擱下碗筷,順著田間小路聚攏到村委會大院。對著幾十戶鄉親,王棟清了清嗓子。“我們保證同等品質下價格最低,凡高出全鎮市場價,一律退差價!”他補充道,“挨個簽署保價、保真的質量合同,出具正式發票。”
在這個不足千人的小村子里,多數村民祖祖輩輩靠種田為生,他們卻是生平第一次知道買化肥居然還可以簽合同、領發票。這次化肥團購活動共為村民購買化肥50余噸,節省資金7665元。
“謝謝你們,下次再團購一定通知我們。”平日里不善言語的大叔走過來道謝。嘗到甜頭的村民開始逐漸接受這四個“講普通話的”外鄉人。
“合作社+電商平臺”的魅力
“過年的時候組織大家賣年貨粗糧,成本也給了大家,我們還賺了一筆錢,這筆錢用來給大家拍全家福和請孤寡老人吃年夜飯,只要來拍全家福的人人有份。”在侯官屯村這個距離縣城20多公里的村子,多數村民靠種田為生,有些人養羊、養豬,但也尋不到好銷路。經過前期調研,四名創客決定在村里成立合作社,“集中力量辦大事”。
為了讓老鄉體驗一把“合作社+電商平臺”的魅力,他們拿當地特色的小麥和玉米產品試水。2016年11月,第一個創業項目——“田予粗糧”順利問世。選材、策劃、制作、上線,一個月下來,這些大自然的饋贈通過網上眾籌賣出,成為村民的一筆額外收入。
他們給“田予粗糧”項目制定了明細表,上面列著收入、成本、盈余等等,密密麻麻幾頁紙,隨時接受村民監督。
“別人不當回事的東西,他們能賣出去。”嘗到了甜頭的鄉親,拿出積蓄入股,20戶村民正式成為“生豬家庭代養項目”的股東。按照規劃,項目年底前將實現第一輪盈利,凈收益約為60萬元;基礎建設成本回收時間約為1.5-2年。
他們期待著農家豬被合作企業回收,通過企業包裝,順著村子這條路出去,出現在城里人的餐桌上。
在鄉村現實中歷練成長
“剛到村子時,一切都覺得新奇,但不久后,食宿、環境等都面臨各種挑戰。”王棟說,他們四人打小在農村長大,對重新回到農村充滿無限遐想。到達蘇留莊鎮后,卻發現現實與想象差距巨大:他們所派駐的四個村莊的貧困程度,遠遠高于自己所成長的村子。
不過,現在大家都漸漸習慣。習慣了村子里洗澡難,習慣了冬天蓋著三床棉被入睡,習慣了村民操著一口地道的方言和他們嘮嗑。交通不便,他們就買了四輛電動車,又從農村大集上買來四個擋風被御寒,每日往返在鎮政府和村莊之間,學會像沖浪一樣隨著道路顛簸不斷調整重心。
這些年輕的創客們服務的村莊,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通過“黑土麥田”這一平臺,他們發揮專業所長,設定生產標準,同時摒棄傳統的中間商,自創產品運輸、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所得收入除了分配給合作社成員外,還利用余款給村里開展公共服務。他們覺得自己像一顆莊稼,開始咂摸出鄉土的滋味。
“年輕人的生命里應該有鄉土。”劉倩男說,如果沒有來到這里,她或許會按照父母的意愿,繼續在中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里做實驗。雖然進村工作才九個多月,但她對農村工作已深有體會。最大的感觸是,村民不敢嘗試新生事物,思想轉變有難度。“所以不管是政府還是社會組織,農村扶貧還是創新創業,都需要充分了解村民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以點帶面,讓村民們相互影響,形成脫貧的戰斗力。”劉倩男說。
盡管在農村服務的時間只有2年,劉倩男和伙伴們依然充滿信心。他們希望村民們在享受政府扶貧政策的同時,也享受到社會公益力量給鄉村發展帶來的甜頭:“這些努力也許不足以改變整個社會,但至少會影響和改變一些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