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萊蕪新聞網
2017-04-17 10:06:04
核心閱讀 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始終是經濟發展之根,是真正創造財富的經濟形態。振興實體經濟,企業是主體。德州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工業經濟發展穩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022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56家,形成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經濟新常態下,德州振興實體經濟有哪些實招?
“三航”計劃 靶向支持實業發展
“以前銷售淡季,缺少回籠資金,銀行還貸壓力大。如今我們不用再為還貸發愁。”前不久,德州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為皇明集團提供的3000萬元過橋資金及時到位,集團董事長黃鳴高興不已。 “三航”計劃實施以來,依托政府的“黃金信用”,該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已為皇明集團成功化解了1.12億元資金續貸難題。“三航”計劃不僅保證了企業生存,還幫助企業實現健康長遠發展。 然而就在去年,皇明還在為資金缺口一籌莫展。一筆2億多元的訂單因對方先期只支付10%定金,由于沒有充足資金購買原料,企業最后不得不放棄。說起這件事,黃鳴至今很懊惱。他介紹,像這樣因資金不足而損失的訂單,僅去年便達20多億元。這對皇明集團來說損失的不僅僅是銷售收入,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航”計劃根據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和需求,以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為核心,發揮政府“黃金信用”的作用,引導撬動銀行資金、機構資金、社會資金向“目標”企業聚集、向實體企業傾斜。 當前,融資難已成為實體經濟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企業深陷擔保圈、擔保鏈而舉步維艱。德州出臺的“三航”計劃不僅讓企業家不再為資金發愁,也增強了金融機構服務企業的信心。截至目前,僅德州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就已累計為企業提供擔保服務76次,有力助推了該市實體經濟發展。 【發展方略】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用足用好政府“黃金信用”,創新平臺工具和手段是關鍵。“三航”計劃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采取差異化培植措施,選擇30家大型骨干企業實施“護航”計劃,50家高成長性企業實施“遠航”計劃,1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實施“啟航”計劃,實現政府平臺、企業、銀行三方精準對接。 “進、解、促”讓企業活力迸發 “可以說,沒有政府的幫扶,我們不可能發展得這么快。”英凱模金屬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閆向陽深有體會。9年前,為擴大企業規模,閆向陽將部分車間遷到德州。自那時起,德州市區相關領導便第一時間靠上服務,公司迅速發展為科技成長型企業。“征地、拆遷、審批……‘保姆式’服務讓我們能全心全意投入生產。”閆向陽說。憑借優質的營商環境和自身過硬實力,英凱模在德州不斷發展壯大,產品從通用金屬絲網拓展為應用于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高科技產品。“科技成長型企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市經濟未來的整體素質。政府部門必須協助企業營造良好的自主創新環境,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指導,讓它們從容應對市場競爭。”德州市“進、解、促”辦公室副主任王明杰說。 各級各部門的全力扶持,讓英凱模沒了后顧之憂。去年底,企業加大科研、設備升級換代方面的投入,將科技含量高、技術保密性強、工藝水平高的產品全部轉移到德州生產,并在此建設行業最高水平的科研中心。 自“進企業、解難題、促發展”開展以來,德州市由市委書記掛帥,17位市級領導組成14個領導小組,深入企業一線調研。截至目前,共深入企業712次,梳理問題544個,現場解決113個,制定初步解決方案413個。 【發展方略】 實體企業是經濟的命脈,企業家是最寶貴的資源。多年來,德州堅持“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的理念,用心幫助企業降成本、拓市場、招人才,常態化推進“進、解、促”工作,千方百計扶持企業,筑牢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 “黃金30條”引人才向實業集聚 趙景瑞是香港大學的博士后,手握多項技術發明專利,他的“水楊腈合成工藝提升技術”,比通行的工藝能降30%的成本。 2015年,他放棄山東化工研究院的鐵飯碗“下海”。資金成了最大“攔路虎”,“以前的積累投完了,技術研究又到了大型中試階段,沒錢租場地,連實驗裝置都沒地兒放。”趙景瑞一籌莫展。“到我們這里來!你們要技術孵化空間,我們要培養科技小巨人,正好互補。”禹城市負責人真誠邀請。 免了入駐租金還提供人才公寓,更重要的是,提供了2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政策解渴,不到3個月,趙景瑞的公司遷入禹城。“橄欖枝”后面,是德州人才新政“黃金30條”。該市財政每年列支1億元,專門用于招才引智,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最高可資助5000萬元,高層次人才每月最高可給予2萬元補貼,還提供最大160平方米的專家公寓,捧回國家大獎還能獲200萬元獎勵。 不惜重金的原因不難理解,創新的事業必須由創新的人才來干,離開人才,創新就是無本之木。要想在實體經濟主戰場中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 為此,德州“快馬加鞭”,先后印發28個配套文件護航“黃金30條”,唱響“總部在京津、基地在德州,研發在京津、轉化在德州”,讓創新創業人才既享受京津、濟南的創新資源,又享受德州產業承接的政策、市場優勢。
【發展方略】 實體經濟是企業的根,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只有擁有一流人才,才能使企業領軍于行業而獲得持續發展。德州市制定一系列人才新政激活了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據了解,今年首批3939萬元扶持獎勵資金已發放到企業和人才手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