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2017-06-08 08:42:06
彭博新聞社網站5月31日發表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泰勒·考恩的文章《德國是政治創新的硅谷》稱,如果說特朗普要打破世界秩序,那么默克爾和德國人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
文章稱,關于德國,在許多經濟學家和技術觀察家當中流傳的另一個觀點是,這個國家擁有高質量制造業,但在其它領域不夠創新,因此令人失望。事實上,在政治領域,德國依然是領先的創新者。
文章稱,戰后,德國進行了一場廣泛且基本成功的去納粹化運動。在一段相對較短的時期內,德國強烈認識到了以往錯誤行為的極端性,真正變成了一個大體包容、熱愛和平的國家。盡管這個過程存在各種不盡人意之處,但在世界歷史上很難找到可與之相比的態度轉變。
也可以以德國統一為例。這項事業能夠取得成功或哪怕是取得成果都并非顯而易見的事情,因為當時有很多人在談論兩國聯邦或緩慢的分階段統一。但德國領導人擁有遠見卓識,認為能夠迅速并相對順利地實現統一,他們一往直前地付諸行動。
文章稱,如今,盡管柏林墻被推倒還不到28年時間,但一個統一的德國將成功地存在下去已經完全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東德與西德的分歧絕不是德國政治中的主要分歧,來自東德的默克爾得到的廣泛支持及其超過11年的總理任期(可能還會更長)證明了這一點。
文章稱,自二戰結束以來,許多較大的政治實體都已解體,比如一些殖民帝國、蘇聯和南斯拉夫。大規模的政治合并似乎只屬于17世紀至20世紀初期,但德國卻做成了這件事。
當然,德國一直是歐盟的一個主要創始國、參與者和創新者,即使德國人有時候更喜歡掩飾自己的領導角色。不僅如此,德國也一直是社會福利國家模式的主要領軍者,在19世紀晚期的俾斯麥統治時期和二戰后都是如此。它設法使這種制度在一個比瑞典和丹麥更大的國家取得了成功。
文章稱,對于2008年至2012年歐元危機的處理似乎日益成為德國政治智慧的又一個例證。默克爾限制財政援助、推行相對從緊的貨幣政策并回避銀行業聯盟的決定曾經遭到許多經濟學家同行的批評。然而在這個英國脫歐、特朗普逆襲勝選后的時代,她的決定看上去相當有見識,雖然它們在經濟上遠不夠完美。歐盟在德國仍然得到支持,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日漸式微,歐元危機最糟糕的時候似乎已經過去。
文章稱,德國接納近100萬敘利亞難民的決定是另一個重大的政治創新,雖然尚不知道這個決定的結果成功與否。在到現在為止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德國一直在進行積極、和平、民主的創新,而且沒有理由認為這一趨勢會反轉。
文章稱,面對大西洋兩岸關系的惡化,德國有沒有可能在籌備另一次創新?在與特朗普總統的各種會面后,默克爾說:“最近幾天的經歷讓我感受到,我們完全相互依賴對方的時代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結束……我們歐洲人必須真正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章稱,然而北約的一個問題在于,美國往往承擔領袖角色,而歐洲國家只是消極應對,有時候還是消極對抗式的應對。如果德國現在在北約中變得更加積極主動,那么它就像是正在致力于某個新科技產品的硅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