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2020-11-20 08:49:11
深圳先行示范區改革對未來的意義
特約評論員/沈聯濤肖耿
發于2020.11.23總第973期《中國新聞周刊》
近年來,尤其是今年以來,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新冠疫情大流行引發了全球衰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和氣候迅速惡化等一系列全球危機。為了在此形勢下維持發展勢頭,中國必須更新和升級改革開放的模式。
中國的發展向來不局限于特定的理論或預定的計劃,而是基于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探索可能的路徑。正是基于這種務實的國情評估,中國提出了雙循環戰略,并成為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規劃的核心指引。有人錯誤地將雙循環戰略當作中國正在“向內轉”的信號;而實際上,這一戰略是為了確保對全球機遇的開放,以及對國內生產、流通和消費的依賴之間進行更好的平衡。
中國探索新的改革措施的過程通常是先在特定地區進行測試,然后通過分階段及多方協調的方法,在更廣泛的地區實施已被證明是成功的政策與制度。這既是近期宣布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義,也符合改革開放的經驗。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隨后,國家發改委就宣布了在40個領域下放地方自主權給深圳,以促進其市場發展和經濟整合的綜合改革試驗。
例如,深圳將在資本、土地、人才和知識產權等要素市場制度建設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權,可以對新市場與新商業模式制定新的監管規則和建立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深圳先行示范區還將獲得更多的立法與行政管理空間,以建立與國際慣例兼容的制度生態體系,涵蓋金融市場、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關鍵領域,可以不受省級或中央部委管理的現有制度體系的限制。
深圳和廣東省政府以及相關中央政府部門已受命在未來兩年內落實需要新增的深圳地方自主權的重點領域,以促進先行示范區系統性制度變革。除了獲得下放的地方自主權,深圳還可以超越中國現行法規,提出新的立法和監管制度,但需要得到全國人大或國務院的批準。
這種嶄新的綜合放權的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了對復雜系統進行系統性改革的障礙,也同時維持了改革過程的平穩、高效及循序漸進。這種新方式是為了確保到“十四五”規劃完成之時,深圳可以擁有一套完整的世界級現代城市制度生態體系來管理運作其經濟、社會、環境和技術進步等關鍵領域。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深圳可以犧牲中國其他地區的利益而發展。深圳先行示范區的大膽改革不僅應考慮其區內發展目標,也必須考慮對全國其他地區的影響。
有人認為,深圳先行示范區改革計劃的目的是削弱香港的競爭優勢。這種狹隘的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深圳的發展將通過擴大和深化區域市場來創造更多的機會。中央已承諾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倡議,而深圳改革計劃中特別包括了為香港青年創造就業機會和改善居住條件的具體措施。
推動像中國這樣的龐大而復雜的經濟體的發展,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仿效,即使在最好的形勢下也是一項宏大的工程,而如今在嚴峻的外部形勢下,挑戰必然更大。但隨著深圳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藍圖的推出,包括在更廣泛領域制度改革的實施與調整,中國有信心達到其設立的未來發展目標。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43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編輯:于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