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18 11:09:09
新華社西寧9月18日電(記者張子琪 周喆)即將退休之際遠赴青藏高原支教,支教結束后再次來到青海,年近60歲的趙興洲坦言:“我放不下這些可愛的孩子,想為他們再做點什么。”
趙興洲是上海市嘉定區楊柳初級中學的老師,2019年,他參加上海市嘉定區教育局對口援青支教工作,來到海拔約40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在久治縣民族寄宿制中學擔任音樂教師。為期一年的支教任務圓滿完成后,2020年9月14日,他再次啟程,回到任教學校。
“十年前,有一次去云南支教的機會,由于學科限制,我沒能參加。得知這次不限專業,就義無反顧地報名了。”趙興洲說,自己前來支教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圓夢。
在高海拔地區工作,首先要過身體這一關。他沒有被高寒缺氧的氣候嚇退,努力克服高原反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給孩子們展現最好的一面。
出于對音樂的熱愛,支教期間,他從生物老師,轉身成了久治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音樂啟蒙人”。雖然一直教生物,但趙興洲在音樂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他自幼學習音樂,唱歌、演奏、作曲、指揮都不在話下,還曾在第六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合唱比賽中獲獎。這次來青海,他想當一名音樂老師,讓高原大山里的孩子感受音樂的魅力。
他擔心學校沒有樂器,出發時隨身攜帶了一把二胡和葫蘆絲。來到學校發現一間閑置的音樂教室里配有大提琴、小提琴、小號、鋼琴、電子琴等多種樂器,但令他吃驚的是,學校沒有音樂老師,學生們也從來沒有上過音樂課。
看著年久失修,缺少配件的樂器,趙興洲心中一陣酸楚,他獨自一人把樂器修理了一遍,一周后,音樂教室里第一次響起了鋼琴聲。
“學校絕大多數學生是藏族,他們在歌唱、舞蹈等藝術領域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樂理知識,很多孩子也沒有接觸過樂器,真的非常可惜。”他說,第一節音樂課上,孩子們紛紛涌上前去“研究”樂器,一雙雙天真的大眼睛里滿是好奇。
趙興洲在一次果洛州教育局召開的座談會上了解到,果洛州的學校大約有60名音樂老師,其中只有12名是音樂專業。他暗下決心:要竭盡全力,為這里的孩子們學習音樂打下基礎,這里的孩子不能沒有音樂!
從最基礎的樂理開始教起,他編寫漢語課件,教孩子們識譜、節拍、樂器。13歲的丹增更宗從小喜歡唱歌,她告訴記者,去年得知學校即將開設音樂課,自己和周圍的同學都很興奮。在趙老師的指導下,她開始學習基礎樂理和電子琴彈唱,進步飛快。去年,她還在縣里的歌唱比賽上獲了獎。
丹增更宗說,趙老師利用課余時間教他們彈唱,家里也為她買了電子琴,“將來想考一所音樂學院,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趙老師的音樂課是學校的“熱門課程”。有一次,趙興洲給初二的孩子們上課,初一的學生放學早,他們就圍在教室門口聽講,學生們對學習音樂的興趣越發濃厚。
每逢周末,趙興洲還去當地青少年活動中心擔任“義務教師”,為本地教師、大學生、機關干部等音樂愛好者答疑解惑,他常說:“在宿舍也是休息,還不如把時間留給需要我的人,多教他們些知識,我們當老師的,都有這種想法。”
再赴高原,心存夢想。2020年暑期,趙興洲回到上海,一年的支教任務已完成,但他卻心有不甘。“還有100多天,我就要退休了,退休前我還想再去青海,見見這些孩子們。”趙興洲說。
9月16日,趙興州抵達久治縣民族中學,剛到校園,正在上體育課的丹增更宗看到老師,飛奔而來,“趙老師答應我們,暑期過后他還會回來,他沒有食言!”孩子們都開心地跑來向他問好。
一年時間,趙興州和同事譜寫了7首樂曲,有的講述著援青干部的平凡往事,有的飽含對青海大地的熱愛眷戀,還有一首專為久治縣民族中學譜寫的漢語校歌,名叫《神山的花園》。這些樂曲都被他帶去了上海,分享給他的學生、親友。
這次來青海,趙興洲有個小目標,希望通過各方努力,在青海和上海之間搭一座“音樂橋梁”,把一些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帶到上海去參演,讓他們有機會去認識外面的世界,“通過教育引導,讓他們努力學習,走出大山,他們未來的人生會有更多的選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