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
2017-05-22 09:25:05
醫聯體全面試點,如何“聯”出高效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2017年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試點,三級公立醫院要全部參與并發揮引領作用。各醫聯體試點如何“聯”出高效,化解看病難題,助力健康中國?半月談記者近日在四川、福建、湖南等地進行了走訪。
“造血式幫扶”全方位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在四川成都蒲江縣壽安鎮中心衛生院,53歲的村民陳東剛看完病。老陳患高血壓4年多,以前,從住家的壽安鎮到蒲江縣人民醫院近20公里,每個月開藥、抽血、隨訪至少得往返跑三次,“每次一來一回,再加上掛號、排隊,大半天時間就沒了”。
去年3月,陳東從縣人民醫院得到一個好消息:在家附近的壽安鎮中心衛生院也能開藥、做檢查了。第一個季度結算時,拿到的賬單更讓陳東不敢相信——一個月下來連治療加檢查,報銷后自己僅支付了16元!
“藥品、檢查都一樣,但兩個級別醫院的費用和報銷完全不一樣。鎮衛生院報銷可達92%,縣醫院報銷比例僅在80%左右。”陳東說,比起在縣醫院治療,他每年能減少醫療費用、車旅費、誤工費超過2000元。
陳東感受到的看病便利背后,是“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蒲江醫療聯合體”推出的門診特殊慢病下沉服務。“我們通過醫聯體門診引導一些慢性病患者下沉,讓他們在村鎮一級就能享受到縣、市級醫院同質服務。”蒲江縣衛計局醫改辦主任黎力介紹說。
據了解,從2015年起,成都就開始在全市進行緊密型醫聯體探索,實現醫療機構以強帶弱,提高了基層醫療水平。受益于此,目前成都縣域內就診率已超過90%,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達1800余萬人次。
類似成都這樣的醫聯體建設如今正在全國遍地開花。自福州總醫院與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組建醫聯體后,福州總醫院除了派專家團隊,還對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進行“造血式幫扶”——通過定期講座、門診和查房帶教、疑難危重癥患者會診等方式,提升其醫療水平。
“這對提升各級醫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加快科室人才梯隊建設,帶動學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陳建洪說。
湖南省人民醫院院長祝益民介紹,該院與各級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進行分層次、多方位、規范化幫扶,組建了覆蓋278家基層醫療機構的醫聯體。
湖南省衛計委副主任龍開超表示,讓基層醫院具備準確判斷和處理疾病的能力,小病治得好,大病不耽誤,才能留住病人;讓大醫院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診療流程,避免重復檢查,流程清晰明確,才能提升患者滿意度。大醫院與基層醫院間加快建立緊密的醫聯體,打通整個省市縣醫療資源,將成為實現分級診療的關鍵。
打通“關節”形成健康管理“閉環”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多地正積極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醫聯體運行機制,打通內部各個“關節”,讓醫聯體有效運轉。
“‘縱向性緊密型醫聯體’整合全市醫療資源,以大醫院為龍頭、縣級醫院為樞紐,覆蓋全部基層醫療機構,強化內部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成都市醫改辦主任謝強說。
一是建章立制,三醫聯動統籌推進。成都在探索之初就明確了醫聯體建設的定位,以各區(縣)政府為責任單位,通過與城市三級醫院簽訂合作協議,組建縱向緊密醫聯體,建立監測制度、通報制度、督查制度、約談制度、績效考核制度、責任追究制度6項制度,并在醫保支付、醫療服務價格、慢性病用藥目錄等方面協調推進,為醫聯體“護航”。
二是通過“三通”實現利益共享,激發內生活力。以“人通”為基礎,確保醫聯體建設取得實效;以“醫通”為抓手,實現醫聯體同質化服務;以“財通”為載體,建立醫聯體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機制。
“通過資源共享,實現病人、人才、技術和管理的共享。在國家推行分級診療的大背景下,這種合作模式可改變患者的整體流向,把常見病、多發病引導在基層解決,預留更多醫療資源給復雜手術、搶救、疑難雜癥等患者,推進患者的合理分流。”祝益民說。
三是利用“互聯網+”提升基層能力。成都雙橋子街道居民劉遠輝最近看病都不用跑大醫院了,家附近的雙橋子社區衛生中心開設了華西醫院網絡門診,“以前去華西看病掛號要排半個多月,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了,很方便”。
數據顯示,2016年,成都醫聯體內開展遠程會診、遠程心電、遠程影像等遠程診療項目50余個,基層遠程醫療服務能力有效提升。
湖南省兒童醫院建立的湖南省兒科醫聯體突破了醫療機構原有的合作和發展模式,逐步從松散型組織過渡到緊密型醫聯體。醫聯體通過互聯網+醫療技術,實現統一技術標準、統一診斷路徑、統一治療規范、統一服務管理,以充分發揮優質兒科資源的引領和技術輻射作用,讓兒童在家門口醫院就可以體驗到大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
加強內涵建設,完善激勵機制
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目前醫聯體在推進過程中,還面臨一些難題。
政策不統一,頂層設計尚待完善。成都市醫改辦主任謝強認為,醫聯體推進不只是衛生部門的事情,還需要醫保、財政等多個部門形成合力,從上至下促進“人通”“財通”“醫通”的實現。
缺乏健全的激勵機制。采訪中,一些一線醫護人員反映,目前很多醫聯體建設主要依靠行政命令,醫聯體內績效分配、財政支撐等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醫聯體發展缺乏持續動力。
醫聯體內涵建設不足。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李衛華說,目前各地搭建了不少醫聯體,除了硬件提升,更需要加強醫聯體的內涵建設,例如專家團隊下基層的形式、遠程會診系統使用率……這些都需要加快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實施細則。
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邵巖峰建議,未來還需要繼續加強醫生、醫療資源的互動,建立“在哪首診就在哪會診”的新模式,變“患者來回跑”為“醫生來回跑”,真正造福廣大患者,提升醫聯體的“含金量”,讓醫聯體發揮更強大的作用,真正助力實現健康中國。(半月談記者 董小紅 帥才 陳弘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