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4-05 08:52:04
原標題:清明寄情 文明祭掃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清明寄情 文明祭掃
來源:光明日報
又到一年清明時。
近年來,在各地民政部門的引導下,敬獻一束鮮花、種植一棵綠樹、書寫一份思念……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文明祭掃的踐行者,用滿懷思念與愛意的方式,讓生者與逝者的對話,不再冰冷。
一束鮮花,勝過萬千。
3月底,在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qū)巖溪鎮(zhèn)甘寨村生命公園內(nèi),黃花風鈴木燦爛綻放,金燦燦的花簇與藍天綠草相映成趣,帶來勃勃生機。
“我們特意選擇了黃花風鈴木這類清明前后開花的樹種,讓生命的更迭與自然的韻律共鳴,更好詮釋‘生命如花’的深刻寓意。”漳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來到甘肅,甘肅臥龍崗人文紀念園、蘭州市烈士陵園等多個墓園向群眾提供“鮮花換紙錢”“絲帶寫寄語”等暖心服務。
“你好,墓園倡導綠色祭掃,帶來的紙錢可以免費置換成鮮花。”工作人員一邊用朵朵鮮花換掉市民手中的紙錢等焚燒祭品,一邊向市民宣傳文明祭掃理念。
“相比過去燒紙錢、放鞭炮的方式,鮮花祭掃更加文明、安全,也更能體現(xiàn)對逝去親人的尊重。”前來祭掃的市民馮女士說。
以樹為碑,青草為伴。
“父親在綠樹環(huán)繞中長眠,是生命最好的歸宿。”不久前,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松嶺區(qū)生態(tài)樹葬園區(qū)祭奠時,市民孫陽撫摸著樹干動情地說。
2023年,大興安嶺地區(qū)把開展生態(tài)樹葬作為十大重點民生實事之一,在松嶺、新林、呼中3個區(qū)試點,利用林間空隙實施節(jié)地安葬,實現(xiàn)林地保護與殯葬需求復合利用。
松嶺區(qū)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家人逝世后,家屬可以向當?shù)孛裾稚暾埳鷳B(tài)樹葬,園區(qū)則免除遺體火化、骨灰寄存、可降解骨灰盒及紀念牌費用,并提供全程免費服務。截至目前,已有69位逝者以生態(tài)樹葬安葬。
日前,河南省鄭州市2025年清明節(jié)節(jié)地生態(tài)葬活動在河南福壽園舉行。繁茂的綠植與繽紛的鮮花相互簇擁,189位逝者家屬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將親人骨灰安葬于綠樹之下。
“這種方式既節(jié)約喪葬開支,又讓逝者與自然融為一體,得以‘綠色安息’。”在場群眾紛紛表示。
筆墨代心,續(xù)寫深情。
“爸爸,我常常在夢中與您相見。那些夢境,如同真實一般,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在夢中,您還是那么慈愛……”3月31日,位于重慶市璧山區(qū)的西郊福壽園開展了以“一封家書”為主題的祭拜活動,市民孫女士在信中潸然寫下對父親的思念。
活動現(xiàn)場,市民們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游覽展館、書寫思念、敬獻鮮花,寫封家書訴說心中的思念。園區(qū)同步啟動故事征集活動,鼓勵市民提交承載特殊記憶的物件與家書。
在北京市大興區(qū)瀛海鎮(zhèn)“海安堂”公益性公墓中,前來祭掃的群眾將手中的家書輕輕放入水中,它們或是一封信箋,或是一條紙船,帶著思念在池水中化作涓涓細流,傳遞給逝去的親人。據(jù)了解,祭掃使用的水溶紙由植物合成的木漿制作而成,入水即溶,安全環(huán)保。
前來祭掃的卞女士感慨地說:“公墓為我們免費提供了水溶信箋、祈福牌等用品,這種方式既避免了燒紙帶來的污染,又保留了書寫寄語的儀式感。”
不僅如此,各地民政部門還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祭掃形式,完善政策保障,讓思念與愛意以多種形式在青山碧水間延續(xù)。
祭掃,可以在浪花翻滾處。
3月18日,由廣東省深圳市民政局、市文明辦、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市殯葬服務中心承辦的深圳市第51次骨灰海葬活動,在大鵬灣指定海域舉行。以清風為伴、以海浪為歌,1150位逝者的骨灰回歸大海。
活動現(xiàn)場,隨著船只緩緩駛向大海,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逝者親屬捧起骨灰與花瓣,輕輕撒向蔚藍的海面。這一刻,只有海浪的輕響,與心底那份無法言說的眷戀。
祭掃,可以在江水奔騰處。
清明節(jié)前夕,江蘇省丹陽市民政部門在長江丹北段舉行了一場莊重而肅穆的骨灰集體江葬活動,25位逝者的骨灰伴隨著繽紛花瓣緩緩撒入長江,與江水融為一體,在廣袤的水域中長眠。
“選擇這樣的方式,主要是為了回歸自然。作為子女,也希望父親在天之靈能夠安息。”逝者家屬蔣劍平輕聲說。
文明祭掃的形式正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山東省濟南市,當?shù)貧泝x館開展了以“若是別離”體驗式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殯儀館開放日活動,讓逝者親屬與逝者做最后的挽別,讓逝者與土地、鮮花融為一體;在廣東省中山市,一輛“文明鄉(xiāng)風行 助力百千萬”中山市文明直通車開進板芙鎮(zhèn)里溪村,開展移風易俗專場活動,讓更多人摒棄鋪張浪費的喪葬陋習,回歸孝道的本質(zhì);在安徽省合肥市,“AI數(shù)字禮祭”出現(xiàn)在大蜀山文化陵園生態(tài)禮葬儀式中,通過AI技術,重現(xiàn)每位逝者的音容笑貌,讓一張張老照片以動態(tài)影像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大屏幕上……群眾紛紛表示,祭掃在心不在形,或許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當前,文明祭掃的新風美俗在越來越多的群眾心中扎根發(fā)芽,“紙灰飛作白蝴蝶”的景象已然轉(zhuǎn)變。或許是一捧素菊,或許是一棵樹苗,又或許是一封信箋,正讓文明綠色成為祭掃的主旋律。
(本報記者 任歡 本報通訊員 馮嘉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