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4-08-21 08:06:08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1日訊 今日出版的《經濟日報》在第8版以《發展海洋產業新業態》為題,聚焦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制度創新。文章提到,煙臺片區設立5年來,立足海洋這一最大的特色和優勢,緊盯制度創新核心任務,深入開展差異化探索,在海洋領域交出“1項入選國務院改革試點經驗、2項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案例、2項被國務院自貿試驗區部際聯席會議簡報推廣”的創新答卷,自貿賦能效應不斷顯現。
以下為文章全文:
上圖 位于煙臺片區八角灣海濱的城市展示中心。 肖水蓮攝
近日,記者走進山東港口煙臺港,只見商品車在汽車碼頭整裝待發,40萬噸級鐵礦船舶與30萬噸級原油船舶駛往泊位,滿載機電產品的中歐班列即將開啟“新絲路”之旅。
“我們港口擁有16條商品車內外貿航線,可實現全球主要商品車碼頭全聯通,商品車國際中轉量全國第一。另外,件雜貨、中非雙向物流黃金大通道、礦產品混配、LNG等特色業務全面起勢。”煙臺港生產業務部副部長吳磊說。
煙臺港所在的山東省煙臺市,橫跨黃海、渤海,依海而生,因海而興。近年來,煙臺市推動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賦能提升,探路“自貿全域”,推動實現更高水平聯動發展。煙臺片區設立5年來,立足海洋這一最大的特色和優勢,緊盯制度創新核心任務,深入開展差異化探索,在海洋領域交出“1項入選國務院改革試點經驗、2項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案例、2項被國務院自貿試驗區部際聯席會議簡報推廣”的創新答卷,自貿賦能效應不斷顯現。
深海養殖智能化
“提網!”夏日,生活在渤海灣海域的經海漁業深遠海智能網箱平臺中的首批600噸海水虹鱒魚,經過7個月成長,進入收獲期。
“這里遠離近岸,水質優良,深水網箱保證每天上千次的水體交換,讓魚兒達到刺身級食用標準。”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張家瑜說。
深遠海養殖好處眾多,但智能網箱誕生之時卻差點成了“黑戶”。“這些智能網箱在國內屬于首創型產品,既不屬于船,也不屬于普通養殖網箱,沒有法規進行界定,登記確權非常難。”張家瑜說。
沒有合法“身份證”,網箱平臺就無法下水“落戶”。為解決企業后顧之憂,煙臺片區進行制度創新,在全國首次打通了海洋牧場的確權路徑。“我們經過對上協調,聯合中國船級社參照企業標準對網箱平臺進行檢驗,檢驗合格后,再由地方主管部門頒發所有權證書。”煙臺片區農業與海洋漁業局海洋經濟處處長徐希水說。
圍繞“一條魚”養殖,煙臺片區還在全國首創天氣風險指數評價體系,落戶全國首家海洋保險創新研發中心,推出13類涉海保險產品,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4.2億元、風險保障7.7億元;針對網箱養殖活魚裝船死亡率高,創建全國首套“活魚裝卸操作設備”引進減免稅制度路徑,幫助企業享惠減免稅比例達85%;針對深遠海活魚運輸難題,獲批全國唯一的“養殖漁船建造管理”省級試點,有效滿足養殖飼料補給和活魚運輸需求。
目前,煙臺片區建成運營一批國內“首臺(套)”、多種類型的深遠海智能化養殖網箱,累計確權頒證海洋牧場平臺38個、數量居全國第一位,為其他海上及內河湖泊平臺提供確權路徑模式參考。
“一個好的制度可以幫助我們完善產業鏈、助力企業快速發展。”張家瑜介紹,目前企業已陸續投放8座深遠海網箱,每年可收獲魚類6000噸以上。
跨境貿易便利化
海洋是連接五洲的“大通道”。煙臺片區擁有良好的港口資源、面向日韓和東北亞等區位優勢,正在全力構建高質量全面開放新格局。
在山東港口煙臺港,經常會見到辦結海關監管手續的國產商品車,搭乘中歐班列商品車專列,經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運往歐洲市場。
“以往,從煙臺發運商品車至歐洲、中亞,通過海運方式,需要繞經地中海、黑海等港口卸船,再分撥至相應國家,全程需要45天左右。”山東港口煙臺港生產調度中心主任助理李駿介紹,現在通過商品車專列載運集裝箱方式出口,只需20天左右,節省了物流時間和成本。
搶抓RCEP生效機遇,煙臺片區發揮東連日韓、西接歐亞大陸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優勢,在黃河流域率先組建自貿試驗區與港口、海關等部門單位的“商品車多式聯運發展聯盟”,聯動優化船舶靠港作業、海關通關手續、海鐵換裝作業效率等環節,煙臺成為沿黃省份商品車“出海口”和“中轉站”。
推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煙臺片區在出口方面也進行了諸多嘗試,助力企業發展。
日前,煙臺市金河保險粉廠生產的一批“保險粉”采取“批次檢驗”監管模式實現快速通關放行,順利運往海外。“保險粉”屬于危險化學品,主要在紡織、造紙等行業中用作漂白劑。“過去,產品在出口通關時100%要逐批現場檢驗,因此我們往往在檢驗完后再租船訂艙,難以保證時效。”該廠市場經營處處長張桂紅說。
煙臺片區聯合煙臺海關,承接全國危險品“批次檢驗”模式改革試點,在山東省率先實施以“檢驗批”為單元的出口監管模式。該模式將同一生產商、同一工藝并且成分、組分、危險特性一致的危險品劃分為一個“檢驗批”,檢驗合格后,企業后續的“申報批”可在審核單證后直接放行,大大提高通關時效。
煙臺片區充分發揮港口、機場、鐵路等重大設施集聚優勢,科學系統建立起“區、關、港、鐵”聯動創新機制,聚焦通關、結匯、退稅等關鍵環節,開展國際貿易全流程改革,6項首創成果獲海關總署試點支持,貿易便利化指數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排污治理精細化
今年6月,2024年中韓漁業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在煙臺片區和韓國京畿道華城市同步舉行。活動中,雙方共向黃海放流水生生物近430萬尾。
今年參加完中考的學生肖吉成是第三次參加放流活動,“我經常來海邊游泳,發現這里的水質越來越好”。
作為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永久舉辦地”,煙臺片區聯合韓國已陸續舉辦5次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水產苗種近800萬尾,有效恢復海洋生物資源。
增殖放流活動影響力大、效果明顯,背后離不開煙臺片區在全國首創的“多方聯動構筑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模式。
該模式針對前期放流資源閑散、難以統籌聯動、缺乏有效監管的問題,在全國率先將政企社科四方聯動機制引入增殖放流體系,每年向社會公布放流品種目錄,通過線上認購、指定地點、集中放流等方式引導民眾參與,收集整理340項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為科學育苗提供標準化養殖規程,推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修復增加15%以上、高營養層級生物資源量增加30%以上。
呵護好蔚藍海洋,煙臺片區還探索入海排污口整治經驗,率先出臺全國首個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實施入海排污口“分級分類”精細化管理模式。
“渤海的入海排污口類型復雜多樣,涉及工業、城鎮、農村、港口碼頭等多種類型,且污水混排問題較多,多種類型污水交織入海,很難界定排污口的責任主體,給溯源整治工作造成一定難度。”煙臺片區環境監控中心副主任李俊說。
煙臺片區實施創新管理模式,明確不同類型入海排污口管理要求,分別實行重點、一般和簡化管理,徹底消除監管“盲區”,尤其合并原有的26個分散入海排污口為3個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口,改變以往的無序管理狀態。如今,工業生產廢水排污口整治率達到100%。
一波“硬核”操作,煙臺片區所在的海域變化看得見、摸得著:水質連續多年達到優良水質標準;2023年,煙臺金沙灘成功創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八角灣上榜全國第二批12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