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4-08-06 08:45:08
原標題:城市道路更名是一個系統工程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城市道路更名是一個系統工程
來源:工人日報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河北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務局發布公告稱,決定對區域內十多條以成語命名的道路予以更名,例如,將“胡服騎射路”更名為“文津路”,將“完璧歸趙路”更名為“安吉路”,更名原因均為“不易識記”。此舉引發網友熱議。
邯鄲學步、葉公好龍、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作為一座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出自邯鄲或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高達1500多條,邯鄲因此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據了解,2020年,當地經廣泛征求意見和專家論證,決定通過賦予大街小巷新的名稱,烙下優秀歷史文化印記,“成語街道”隨之誕生。
以成語命名街道,可以看出邯鄲盤活歷史文化資源的努力,希望市民在日常使用中親近家鄉的歷史,希望游客對這座城市印象更深刻。但不到四年時間,街道再次更名,背后的原因值得反思。
南京有“烏衣巷”,濟南有“時和路”,向歷史文化“要名字”,如果朗朗上口、意蘊豐厚,往往是美事一樁。但有的地方,街道改名并不成功,不易識記是最大問題,給當地百姓出行帶來不便,讓外來游客也是一臉茫然。正如熱心網友給邯鄲街道改名所提的建議,哪怕在成語基礎上稍微再創作,改成“九鼎街”“青藍街”“將相路”之類,也會更好聽好記些。
路是給人走的,街道名稱是給人叫、給人用的。為道路取名,實用才是首要原則。在此基礎上,多些文化屬性和藝術氣息當然更好。但如果為了求新而忽略了市民的感受,可能會事與愿違。曾經,某地為了宣傳文房四寶文化,以“宣筆、墨香、宣紙、宣硯”更名(命名)四條入城主干道,就引發不少市民反感,有人說“與文化強行掛鉤,反倒失了歷史厚重”。
城市道路更名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發個公告這么簡單。從城市管理角度看,公交站牌、道路標牌都要更換,這些費用誰來買單?對于沿線居民和商戶來說,證件證照信息需要更新,甚至外賣、快遞地址也要重新填寫,付出的社會成本不可謂不高。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也寫明,地名應當保持相對穩定。
從公告能看出,邯鄲在努力降低影響,提出“老人老證、新人新證、同等效力、逐步替換”。希望“成語街道”事件給其他城市提個醒,道路更名涉及多方利益,要多些慎重、多些權衡,要多聽聽市民的心聲,切莫朝令夕改、草率行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