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4-07-25 08:52:07
原標題:向新逐綠促振興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向新逐綠促振興
來源:經濟日報
“老馮,再給我裝1000個炭灰雞蛋。”“好嘞,稍等。”一大早馮畢建忙得團團轉,他家的土特產就快賣斷貨了。
馮畢建是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一期民俗街78號經營戶。從今年端午節假期到暑期,來堰河村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黨員干部齊上陣,當解說員、服務員。
“曾經,我們是‘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村民‘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干打壘’。”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艷告訴記者,1992年,他走馬上任時,村集體負債20萬元。“人在,山在,綠色在!”閔洪艷提出,要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既不能砍樹、抓魚,也不能往河里倒垃圾、排污水了。他帶領干群用鋼釬、八磅錘,在石渣土上鑿出種樹的坑,放下一棵棵茶苗、樹苗。
困頓于山,出路在山,希望更在山。從幾十畝到上千畝,2.1萬畝荒山披上了綠裝。茶園、杜仲、松杉林、花椒園……全村先后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3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81%。
“砍山、毀山,不如養山、護山。”閔洪艷說,從最初靠山吃山的“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想法的萌生,到持之以恒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收獲,綠色發展、生態振興已成為堰河村不爭的事實。
“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部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10萬元”昭示著這里的富裕安康。如今,堰河村固定資產達到2.02億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32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3.8萬元。
“兩山”變紅利,村民實惠多。在馮畢建的家里,記者看到一張如銀行卡大小的紅利卡,里面有村集體的分紅,可以直接到村里的生態旅游經濟專業合作社領取生活物資。
“當初我們入股2000元,現在按照55%的比例分紅,到2023年底已經連續分紅十幾年了。”馮畢建說,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就是為大家謀福利的,每一戶都是股東,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群,村里也給無償配股。
作為受益者,馮畢建利用500畝山地種植香菇、木耳和中草藥,既賣土特產又開農家樂,還經營民宿民居,一年下來毛產值約300萬元。“走綠色路、吃生態飯,可以說,沒有良好的生態就沒有一切。”馮畢建說出了掏心窩子的話。
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告訴記者,近年來,堰河村扎實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從管山護水到整治人居環境,從茶葉興村到茶旅融合,闖出了一條生態富民之路,全面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堰河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發展成為湖北旅游名村、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綠色示范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綠色成為堰河村最亮麗的底色和發展主基調,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游異軍突起,咖啡館、書畫室等一應俱全。到堰河村游玩過的人,會有一種“村在山水中、屋在樹林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圖畫中”的感覺。
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堰河村不少打工人爭相回鄉創業。村民龔賢軍曾在河南、山東等地務工,一干就是12年。2018年,他回到老家堰河村,當時村里正在建設民俗園二期項目,發展農家樂和民宿民居產業。“湊了50萬元,新建了3間2層的山村別墅,再賣點土特產,現在生意火爆,一年的毛收入就有50萬元。”龔賢軍還通過自學拿到了茶葉制作中級職稱證書,被村里的茶廠聘為技術員。
江蘇姑娘侯海艷嫁到堰河村后,經營農家樂有方,頗受歡迎。肯干、能干的她,在2021年村兩委換屆時,被群眾推選為村委會委員。
“堰河村發生美麗蝶變,根本在于建強一個好班子、選出一位好支書,首要在于找準一條好路子、培育壯大特色致富產業,重點在于形成一套好機制、以集體經濟壯大聯結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關鍵在于堅持一個好理念、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基礎在于用對一個好方法、以共同締造推進有效治理,更有好精神、好作風、好狀態作為堅實保障。”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王祺揚表示,將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相關部署要求,認真總結堰河經驗,走出一條具有襄陽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為加快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襄陽實踐提供堅實支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