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4日訊 近日,由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山東廣播電視臺共同發起的“美麗山東建設媒體行”主題采訪活動在濰坊啟動。由14家中央駐魯及省內主流媒體組成的采訪團陸續走進濰坊、臨沂、淄博等地,充分展示美麗山東建設取得的新成效、新舉措。
6月2日下午,“美麗山東建設媒體行”記者團來到濰坊市峽山水庫魚類生物毒性預警站,大家紛紛被一條不起眼的小魚所吸引。這是一種名為“青鳉魚”的身長約3厘米、通體透明的小魚,在印有“水質在線生物安全預警系統”字樣機器的8個罐狀容器中游動著。“這是一種基于魚類行為響應的水質安全在線生物預警監測系統,是在生物回避行為反應的水生態毒理科學原理基礎上,通過電信號生物行為傳感器,連續實時監測水生物行為變化趨勢,能對水質變化實時解析,實現對水生態環境綜合毒性風險的連續實時生物預警系統。”濰坊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生物預警監測網絡負責人孫建介紹。
在8個罐裝容器上方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類似“心電圖”的數據圖,而這些數據則體現著這些小魚的活動狀態。“通俗來說,魚的任何一個行為軌跡,我們都能像做‘心電圖’一樣抓到它的信號。”孫建說,假如水體一旦出現污染,在污染發生的初期,青鳉魚就會敏銳地作出反應,行為上首先是回避和驚恐,游動速度加快,隨著中毒越深,行動趨緩,最終可能會死亡。這些都會通過“心電圖”反映出來,如果污染屬實,系統會進行初步判別毒性來自有機物還是重金屬。
為及時掌握飲用水源地水質情況,濰坊市在水源地全部安裝了水質在線監測,對主要污染物指標實現了實時監管。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新污染物的出現,對飲用水源地的水質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據統計,我國生產和使用的2500種以上的有毒化學品中約有12類250余種對水體具有明顯的危害作用,常規水質在線監測的十幾項監測因子已無法應對類型復雜多樣的污染風險。濰坊市生態環境局積極探索,先行先試,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合作,引入其重大科研成果:水質綜合毒性生物預警監測技術。在重點地表水型飲用水源地及重要入庫河流開展建設《濰坊市飲用水源地水質綜合毒性生物預警監測網絡體系》,在全省屬于首例。
“這項措施也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極大提升了公眾對飲水安全的信心。這也是我們建設美麗山東、美麗河湖的一項重要舉措。”孫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