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5日訊 消費,既是驅動國家經濟增長的“大事”,也是在柴米油鹽中改善群眾生活的“小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從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綜合施策,激發消費潛能;山東也將“拉動消費升級”列入了今年的重點工作。“優化供給”“拉動升級”……這些關鍵詞指向的是消費的提質擴容,對創造一個更富活力的消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又是一年“3·15”,面對當下消費市場出現的新場景、新形勢、新變化,我們要如何共創一個能夠更好消費、放心消費的新消費環境?
01
文旅復蘇帶來新挑戰。2023年,我國旅游市場全面恢復。許多城市逐漸在實踐中掌握了文旅宣傳的“流量密碼”,頻頻與廣大網友、年輕用戶進行良性互動,一些原本“冷門”的城市也借機打響了知名度。但與此同時,隨著客流量的迅猛增加,許多城市也面臨著公共服務資源難以及時補足、難以滿足多元消費群體的需要,乃至在假日返程階段出現游客滯留等問題。宣傳在前方,產品的品質和服務是大后方;引得流量來,更需要接得客潮穩。互聯網熱點的推動下,游客在一段時間內的蜂擁而至往往會對一座城市的文旅承載力提出嚴峻考驗,許多文旅案例已經驗證,加(客流)量不加(物)價、服務不降級、重視個性化服務,才是讓一座城市由“知名”走向“揚名”的關鍵推動力。
新業態呼吁新規范。法律法規的形成往往滯后于新業態的發展。如風頭正盛的微短劇,被發現存在著誘導付費、收費金額高和重復收費等問題,一些中老年消費者成為易遭侵權的脆弱群體;再如電商直播中一些主播存在“虛假比價”等爭議性行為,行業“話術”有誤導消費者之嫌。蓬勃發展的新業態創造了無數就業機會、開發了新鮮的消費場景、帶動了新的消費增長點,但與此同時,它們也往往會經歷一個野蠻生長的過程,部分缺乏道德自律的經營者會在法律尚未覆蓋的“灰色地帶”賺取信息差,偏離行業健康發展的軌道。對此,監管部門需要敏感地察覺新興市場當中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灰色”信號,引導新興行業在合規合法的軌道上健康發展。
日常消費無小事。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環節,也是維權投訴活動集中的領域;拔除“扎在消費者心頭的一根刺”,有時需要將“小摩擦”納入更高維度考量。3月1日起,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施行,要求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新規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有消費者共鳴稱備注送貨上門卻遭到無視,“上班族”取件時間往往不能與驛站工作時間匹配;也有快遞員表示挨個確認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執行,反而會降低工作效率、壓縮工作收入。新規的出臺,意味著快遞企業不能再將消費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矛盾簡單下放到快遞員與消費者當中,倒逼快遞行業企業重塑業務流程,解放快遞員過度承壓的工作現狀。有觀點認為,此舉將激發快遞業新動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02
如何開啟更高質量的消費新空間?
打造“多贏”的消費增長點。2023年,#五級能效和一級能效空調的區別#話題登榜社交平臺熱搜,許多消費者第一次注意到隱藏在身邊的“家電刺客”,相關討論也刺激到一些年輕消費者產生家電換新的需求。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是讓普通消費者最直觀感受消費升級的一種方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創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措施,推動綠色智能家電消費擴面”的有關表述,引導新一代消費者開啟綠色智能生活。
據《2023年度消費熱點觀察報告》,村BA、特種兵式旅游、城市漫步、青年夜校、精致露營、八段錦、漢服風等熱詞共同塑造了過去一年的消費新潮流。相較于過度追求新奇、迎合膨脹物欲的消費取向,當下的主流消費群體更加注重深層次的體驗,注重情緒價值與文化認同的滿足。因而,優質的消費品,往往能夠創造實體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創新、個體體驗升級的“多贏”局面。這提示供給端要時刻保持對新生消費需求的敏感,以巨細靡遺的執行力,從日常消費需求、消費場景中無限挖潛,不斷培育、發掘、鞏固新的消費熱點,將一時的熱點打造成為引領消費的長效增長點。
消費環境維護要從“3·15”邁向“365”。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3年100個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報告》,其中青島、煙臺、濰坊、濟南、淄博五個城市在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得分中位列前20,遠超全國綜合得分水平。“消費者滿意度”是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過程中,對消費供給、消費環境和消費維權的情緒反饋,集納了眾多消費者對一座城市消費體驗的整體感知,而這是從一次次消費行為、一樁樁維權體驗中積累而來的。我們需要3·15,更需要365。保障消費者權益,不應該只是3·15這天的限定口號,更應把它落實到365天的行動中。
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收入是決定消費的首要因素,必須扎實做好促進就業的工作,改善老百姓收入預期;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從而真正提高社會消費能力。全國兩會期間,許多代表委員也提到了以增收入促消費的觀點,如全國人大代表、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表示,要繼續減稅降費,發揮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作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讓大家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認為,要扭轉資產價格下行預期,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要讓在資本市場中理財的中國老百姓,得到更公平、合理、安全的保障。
03
讓消費者擁有“物有所值”、乃至“物超所值”的體驗,真正實現“放心消費”,需要形成多方合力。
一是推動形成行業自律。互聯網經濟環境下,產品質量參差的低價競爭成為擾亂消費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商家抓住消費者“忍忍就算了”的心態以及侵權的成本較低的漏洞,有投訴就退還,沒投訴就算賺,進行不當牟利;一些餐飲企業打著“現炒菜”的幌子將“預制菜”端上餐桌,有意回避滿足消費者知情權,也屢屢引發消費糾紛。此類經營者的“小心思”對消費信任的傷害,不止局限在一份訂單內,更易對平臺聲譽、新興業態帶來無形的損傷。優化消費環境沒有“局外人”,行業自律的氛圍下,上下游也均是“受益者”。
二是消費者敢于“亮劍”。面對消費中的不合法、不合規現象,消費者一方也要敢于說“不”;對此類現象的縱容,只會使侵權行為不斷腐蝕我們的消費環境。2019年,大學生訴上海迪士尼禁帶飲食一案達成調解獲賠50元,也是在當年,上海迪士尼放松了有關禁帶飲食的條款內容,消費者入園就此可攜帶限定范圍內的食品;2023年,“整頓餐位費”相關話題多次登上熱搜,在熱烈的社會討論與媒體、工商部門的科普中,不少消費者第一次明確了“原來吃飯是不用給餐位費的”。消費者享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消費者群體的共同監督,也能夠為消費市場的健康運行提供正反饋力量。
三是主管部門切實履責。“看得見的手”在促進消費升級、優化消費環境中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能夠通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強化協同聯動、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等一系列舉措護航“放心消費”。如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聯合印發通知,明確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要求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于核準觀眾數量的85%,極大限制了黃牛倒票的空間,保障了觀演消費體驗,側面推動了過去一年演出市場的供需兩旺。
麥肯錫用“韌性時代”來概括2023年中國消費市場表現。隨著我國消費者主權的覺醒,“選擇更明智”成為新一代主流消費群體進行消費決策、引領消費潮流的一大顯著趨勢。
商務部將2024年確定為“消費促進年”,我們也期待在消費熱點“百花齊放”的過去一年之后,多元的消費意愿又將在經濟大盤中涌動起怎樣熱烈的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