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8日訊 近日,山東濟南一男子遭遇“AI換臉”詐騙,據當事人小馮稱,他在刷視頻過程中遇到自家親表哥,短短7秒險些被詐騙30萬。好在小馮及時察覺到了不對勁,立即與家人聯系后發現被騙,隨后報警求助。經警方通過技術手段分析,發現這是一宗利用AI換臉技術實施的網絡詐騙案件。除此之外,浙江溫州的陳先生也差點被一通利用AI換臉后的視頻通話騙走49000元,事后陳先生依舊表示AI視頻效果非常逼真。
花樣百出的“AI換臉”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當中,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在大數據時代里,我們無時無刻不暴露在監聽監控之中,那些投其所好的推送如針灸般準確扎進用戶的心坎里。而手機App的泛收集化,更是讓公民個人信息一覽無余。
那AI換臉是怎么做到的呢?記者來到了位于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的山東犀鹽數據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注于反詐欺領域的公司。在那里記者現場體驗了換臉技術,通過提前設置好程序,檢測人臉五官、輪廓的關鍵點及位置,只需要幾秒就可以換上一張新的“人皮” 。山東犀鹽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建輝介紹:“像這樣換臉技術,還有換聲技術,它都已經是開源的項目,大家都可以學習并且去實施。所以說‘AI換臉’這項技術,其實很多普通的工程師就可以完成。”
我國網民規模超十億 網絡社交正變得危險
隨著網絡發展越來越迅速,技術越來越先進,詐騙方式也變得五花八門。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互聯網時代大眾的溝通交流逐漸從線下轉向線上,在社交媒體平臺分享所見所聞都已常見,而那些發布在社交媒體平臺的視頻、照片,隨時會被犯罪分子盯上,成為詐騙的工具。就拿AI來說,它可以實現一些精準詐騙,不僅是換臉換聲,它還可以把受害人群進行分離,精準模擬受害人的一些親屬、朋友,從而實施精準詐騙。
AI詐騙花樣迭出,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在采訪中,山東犀鹽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建輝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一些“動手腳”的網絡社交是很有必要的,“‘AI換臉’就是一種算法,當然存在漏洞,所以在運用‘AI換臉’這項技術的時候會有些變形,像是臉龐或者眼睛,如果反復快速移動的話,會產生扭曲變形。那么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跟朋友開視頻時,如果不確定對方的身份,可以讓朋友遮一下自己的臉,移動下眼睛,看是否會發生變化。此外,在視頻通話時還可以觀察背景和光影與面部是否匹配。”
當然,為保障公民上網安全,一些平臺也在逐步引進預防詐騙的算法,一些視頻APP會在視頻播放下面標記“疑似AI合成”這類字樣提醒網友。AI技術也被警方用來排查可疑人群。
近幾年,國家也在積極采取措施來減少同樣事件的發生,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山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上海蘭迪(濟南)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孟凡麟介紹道:“我們國家這些年一直在不斷地進行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更加全面,從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刪除、保密等方面都規定了具體的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首次提出了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要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并規定了具體的保護措施;在《民法典》立法時,明確把個人信息的權利寫進去,作為公民個人的一項基本權利,并規定了一些原則性的措施,對個人的信息進行全面的保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當中,對數據的傳輸收集以及保護方面規定了很多具體的措施。
此外,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也有具體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