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4日訊 她們是平均年齡60歲的業余舞者,為傳承300多年的民俗文化——梆鼓秧歌發揮著光和熱。
梆鼓秧歌,源于濟南市歷城區有蘭峪村,反映了村民們做豆腐、賣豆腐的過程,可以說,這個舞蹈就是賣豆腐的舞蹈。豆腐諧音“都福”,有一種美好的寓意在里面。秧歌中共有3個角色,分別是手持梆子叫賣豆腐的父親,拿著豆腐包布的母親,還有一手拿花鼓、一手拿鼓槌的小姑娘。梆鼓秧歌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要想登上舞臺,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2020年,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副教授王斐受歷城區文化館之邀,參與創作《梆鼓聲聲慶豐收》。
“我們首先對道具進行了藝術性改進,比如給梆子加上彩綢,把包豆腐的布改成絲巾形態,同時對動作提煉加工,增加隊形的變化,增加了3個角色共舞的段落。既保存原汁原味的動作形態,又能與現代舞蹈相結合。”王斐表示,他們用了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案頭創作,讓梆鼓秧歌更具有現代元素,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
2009年,梆鼓秧歌成功申報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0年,歷城區啟動“文化歷城”建設,把歷城民歌、梆鼓秧歌、木板大鼓等非遺表演形式作為首批保護對象;2021年,濟南市印發《濟南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將梆鼓秧歌列入非遺活態傳承工程之一。由此可見,梆鼓秧歌正逐漸被社會各界所重視。
身穿鮮艷服飾,手執梆鼓道具,合著歡快的節奏。舞臺上,表演者們用多變的隊形和充滿活力的動作,反映著做豆腐、賣豆腐的全過程。或舒展雙臂,或扭動腰胯。每一個舞蹈的動作中,她們揉進了歲月的勁道和不服輸的執著;每一道笑容的皺紋里,她們活出燦爛和不老的傳說,用實際行動讓同齡人看到:只要心里不長皺紋,就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