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3日訊 借助數字技術,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以對候鳥的生活環境、數量、種群分布等關鍵信息進行監測。同時實時跟蹤鳥類,候鳥在遷徙過程中一旦發生意外,工作人員能夠第一時間采取救助措施,為候鳥遷徙保駕護航。
在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記者見到了兩只灰鶴在一年中的遷徙路線,它們用兩種顏色顯示出來。數月來,通過環志技術,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杰一直在密切關注著這兩只灰鶴的動態,它們具體打卡了哪些地方,一清二楚。
“這兩只灰鶴是我們春季的時候與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團隊合作,讓它們背了跟蹤器,帶了環志標志。它們從三四月紛紛出發,一只到達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另外一只到達俄羅斯的薩哈共和國。在那里度過了夏日之后,從9月份開始,兩只灰鶴又開始陸續南遷,最終在內蒙古海拉爾匯合,目前仍然在內蒙古。”
有了鳥類環志的精準定位,研究人員能夠準確知道灰鶴的落腳點。趙亞杰向閃電新聞記者展示了一張照片,“這是北京林業大學的老師們向我們反饋來的,一群灰鶴正在悠然自得地覓食,能夠看到,其中一只灰鶴腿上戴著跟蹤器,左腿上戴著粉色的環志。這只灰鶴就是從我們黃河三角洲出發的。”趙亞杰說,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灰鶴有兩百多只,“兩只灰鶴什么時候到黃河三角洲,我們非常關心,正在持續地跟蹤它們。”
候鳥的種類、數量,以及覓食、繁殖等活動情況,是鳥類監測調查的內容,也是濕地保護領域的重要數據信息。此前,保護區內數量巨大的鳥類都是被專業人員一只只“數”出來的。想要數清楚,需要長期積累的專業能力、多種野外觀察方法與科學的計算。如今,監測識別鳥類已經交由人工智能來完成。“我們與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合作,在已經建立的監控系統基礎上,研發了鳥類智能識別系統。鳥類的基本信息,甚至關鍵鳥類的繁殖行為,都可以用電腦自動識別出來。遷徙期的時候,我們也利用監控系統來了解鳥類遷徙到保護區的狀態。”趙亞杰說。
利用大數據和AI解放鳥類監測工作,實時觀測候鳥動態,精準識別鳥類。可以說,在黃河三角洲的水鳥保護及棲息地調查工作中,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有了數字技術的加持,候鳥得以在黃河三角洲自由翱翔,繁衍生息。
閃電新聞記者 唐福晨 沈熙圃 陳海濤 東營市東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璇 東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