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8日訊 今晚,《問政山東》播出第149期,問政青島市。
近年來,青島市正積極探索海洋漁業向深遠海進軍,打造“海上糧倉”。青島研發并已經投入運營的“國信1號”,是全球首艘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不僅塊頭大,而且走得遠。不過,這艘世界領先的養殖大船,有的產業配套卻沒跟上。
國信1號以養殖大黃魚為主,養殖工船采用可游弋全封閉式“船載艙養”模式。冬天在海南和廣東水域進行養殖,七八月份游弋到山東半島養殖,隨時尋找最適合大黃魚生長的溫度,實現養殖品種的全年生長。
作為全球首艘大噸位養殖工船,國信1號“船載艙養”模式實現了我國深遠海養殖的重大突破。但隨著產業發展,產業鏈配套不足等問題開始顯現。
以目前養殖的大黃魚為例,企業前期通過委托科研院所進行研發,飼料配方已經趨于成熟,但青島本地卻沒有能生產這種飼料的廠家。為此企業收購了一家遠在廣西的飼料廠,但很多問題溝通起來費時費力。
另外,經過一年的養殖,企業發現把目前正在使用的“水面投喂”方式改為“水下投喂”更適合魚苗生長,但卻無法找到相關的配套企業來生產水下投喂裝備。
而且這一裝備的研發需要與飼料大小、硬度等參數進行匹配。這樣一來,飼料的配方、工藝又得尋找不同的科研院所重新攻關。
企業認為,產業鏈與創新平臺都是聚合資源、鏈接要素的重要載體,不可分割。關于創新平臺,記者查詢發現,青島市海洋發展局2023年工作要點中提到:要加快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實施“六大平臺”周推動、半月調度、月通報機制,加快推動各項工作。這六大平臺能否與企業需求相匹配呢?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工作人員說,六大平臺是全市面上的一些大的平臺,不是深遠海領域的創新平臺。
針對片中反映的情況,青島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波在節目現場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青島作為全國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相關科研實力比較雄厚,我們要搭建以產業化需求為導向的研發平臺,集聚這方面的資源和技術人才,完善產業鏈 。另外,爭取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組建國際海洋科創中心,并結合自身優勢,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