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站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山東牢記總書記囑托,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從3月起,閃電新聞記者深入濟南、聊城、煙臺、臨沂、淄博等地,蹲點一線,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鏡頭記錄變遷,描繪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畫卷。從即日起,閃電新聞策劃推出“紀錄小康工程”系列報道:小康村里的新生活。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2日訊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句詩中描繪的美好景象就是因詩而得名的煙臺萊陽濯村。1996年,濯村遠近聞“名”,但這個名不是好名。當時全村1600多戶居民,80%靠養蛋雞創收,家家門前都有一堆雞糞。“蒼蠅滿天飛,雞糞到處堆”,村外的人給濯村編了一句順口溜。
煙臺萊陽姜疃鎮濯村村民蓋忠臣告訴閃電新聞記者,25年前,濯村都是土路,沒有樹木,一片土路,大家都養雞,臟亂差,下雨陰天沒法走。“種櫻花,搞綠化”,用三年時間把濯村打造成一個花園式村莊,這是已經過世的前濯村黨委書記高云建1996年接手后提出的第一個規劃,但進展并不順利。
煙臺萊陽姜疃鎮濯村村民高學勤回憶稱, 當時村民也是有點理解不了,種這么多樹能當飯吃、能當衣穿?
老書記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自己籌措資金,購買樹苗,把第一批樹栽下。老書記帶領兩委班子成員24小時看著那些樹。煙臺萊陽姜疃鎮濯村黨委書記村支部書記高坤告訴閃電新聞記者,除了種植、看守,高云建還和村干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慢慢地,櫻花裝扮下的村子開始有模有樣了,村民的觀念也在潛移默化的轉變。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客商到濯村來投資。2002年,臺灣客商在濯村投資興建了第一個蝴蝶蘭基地。如今,20年的時間過去了,蝴蝶蘭基地已經由當初的1個小棚發展為現在的7個大棚,年產200多萬株蝴蝶蘭。
二十年如一日,濯村堅持每年栽樹種花。目前,已經有各類綠化苗木60萬株,其中櫻花20萬株。2015年,濯村舉辦了第一屆櫻花文化旅游節,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七屆,累計接待游客300多萬人。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來。據村民介紹,很多外地游客來了就不想走了,在這里買房定居,遠的有內蒙古的,近的有青島的。
煙臺萊陽姜疃鎮濯村村民高學勤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住在花園式村莊,文化、物質、環境等各方面都達到了,這就是小康生活。”
目前,濯村正在建設一批民宿以及生態休閑小木屋,要讓來到濯村的人不僅玩得好,還要留得下,濯村正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齊魯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