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3日訊 為破解餐飲企業眾多,監管人員少的難題,山東改革傳統“人海”監管方式,增加數據開放度和利用率,以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推行數字化監管,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效能。
“你現在廚房里邊存在著人員沒戴工帽、口罩的行為,墻壁上還有蒼蠅在飛,馬上改正,抓緊落實。”
在聊城經濟開發區蔣官屯市場監管所,所長王英武正在通過食安聊城智慧監管平臺對轄區內的餐飲企業進行巡查,沒多久,他就發現一家企業的后廚不衛生,并通過電話和短信息通知了企業負責人,企業很快完成了整改。
這家企業負責人陳春代表示,現在監控時時刻刻盯著他們,在做飯做菜的過程中就有了壓力,慢慢地會養成一種好的習慣,不規范的操作以后也會慢慢減少。
而在以往,由于沒有智慧監控設備,當地的監管人員只能每戶挨個去檢查,蔣官屯轄區有50多家餐飲和學校食堂,還有其他市場主體8000多家,而監管所的工作人員只有7人。
“當初一個工作狀態,上午來了之后既要檢查食品餐飲單位,還要檢查食品經營單位,又要涉及特殊設備質量的監管,檢查回來還要寫報表、情況匯總,工作相當疲憊。”王英武告訴閃電新聞記者。
不只是疲憊,監管效能也不高。為了減輕監管壓力,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引導餐飲機構引進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通過智能攝像頭對進入廚房未按照規定操作的行為跟蹤抓拍,每家企業的監控設備均連接到食安聊城智慧監管平臺,企業違法違規行為逐漸減少。
王英武表示,現在使用了食安聊城智慧監管平臺之后,餐飲企業比以前規范多了,比如說帶工帽、按規定著裝、戴口罩、砧板不再混用等,這些情況都逐一落實了。
除了餐飲環節,流通領域的食品安全同等重要。周公河農貿市場是聊城周邊最大的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過去,由于貨物流通量大,監管工作紛繁復雜。為此,當地開發了周公河農貿城可追溯平臺,在商戶的磅秤中加入了網絡傳輸模塊,食品交易過程中就可以實時收集供貨商和消費者信息,商戶不用再手寫紙質的進貨和銷售記錄。
“就是商戶提前將供貨商的信息和下游消費者的信息提前錄入到平臺,這個商戶在交易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手機APP,點這個商戶名稱就通過這個智能磅秤,就可以將這個交易信息實時上傳到這個平臺上。”聊城經濟開發區市場監管局食品監管科科長范錚告訴閃電新聞記者。
目前,周公河農貿城可追溯平臺已與食安聊城智慧監管平臺進行連接,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即可追溯到源頭。目前,聊城開發區已有1275個餐飲及食品經營單位“并網”、206戶完成了視頻接入,各經營主體責任意識明顯增強、監管工作效能也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餐飲監管處處長周海亮認為,聊城經濟開發區的這種監管模式還不錯,值得借鑒。下一步,將圍繞創新監管方式下功夫求突破,通過推進風險分級管理、智慧監管、企業自我承諾、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等手段,創新監管方式。
目前,山東已實現學校食堂“明廚亮灶”實現全覆蓋;在16個市建成并運行18個餐廚廢棄物專業處理設施,集中消毒服務單位餐飲具和食品相關產品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95%和97%以上。
今年5月份,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公布了2019年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結果,山東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等次為A級,連續六年處于全國第一方陣,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整體合格率均在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