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8-14 22:20:08
齊魯網8月14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強調,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近年來,山東通過著力完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海洋科技創新大平臺,推動海洋高精尖技術突破,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打造中國海洋科技新藍谷。
這幾天,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劉萬順和團隊研制的“全降解型海洋生物醫用新材料血管支架”正在進行臨床前的測試,這種血管支架使用的不是傳統金屬合成材料,而是從螃蟹殼中提取的甲殼素,植入人體內,可以減少血栓形成,更加安全可靠。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劉萬順介紹說,這種血管支架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進入到人體內以后首先發揮支撐功能,同時修復血管,之后就慢慢降解并被人體吸收。
海洋生物生活在含鹽、低溫、光照少的環境中,為新藥物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基因資源和化合物資源。今年7月,由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聯合研發治療阿爾茲海默癥的新藥順利完成臨床三期試驗。經過21年的技術攻關,這種從海藻里提取有效物質研制的新藥,為阿爾茲海默癥藥物的研發開辟了新路徑。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功能實驗室教授于廣利告訴記者,“除了在治療病癥上意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進一步關注了海洋生物資源怎么來開發利用的問題。我們現在只是關注了海藻,還有褐藻,還有紅藻,還有其他的海洋生物……海洋平均的深度是3800米,我們深海底下很多很多的生物資源是我們沒法獲取的,都有什么活性,對人體健康影響怎么樣,(我們還不了解)。”
采集難、培養難、篩選難,一直制約著海洋藥物的研發。作為我國首個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通過建立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 帶回大量新發現的海洋生物資源,為獲取藥用生物資源提供了更多機會。國家實驗室從2016年啟動運行以來,成功實施了“萬米深海行動計劃”,一批以深海海洋觀測網、水下無人航行器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問世,4月剛剛完成海試的 “海燕—10000”米級水下滑翔機就是我國自主研制,并取得了最大下潛深度8213米的世界紀錄。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吳立新表示,“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海洋里面有成千上萬個小型的,類似于衛星的這樣的一個浮標,能夠實時的感知海洋環境的變化,最后的數據要傳到國家實驗室大型超算平臺上面,進而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為國家不同戰略的需求能夠提供服務。”
目前,山東聚集了全國80%以上的海洋藥物研究資源和力量,以海洋多糖研究為突破口,在抗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海洋藥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今年出臺的《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十大行動”中,海洋科技創新被置于首要位置,重點予以推進。未來,山東將逐步實現海洋信息透徹感知、超算互聯互通、數據充分共享,到2035年,基本建成與海洋強國戰略相適應,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生態優良、海洋文化先進、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強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