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2日訊 近日,2022年“最美退役軍人”評選結果發布,其中,山東省嘉祥縣嘉祥街道吉祥社區黨委副書記王永寬入選2022年“最美退役軍人”。
王永寬,男,漢族,1978年6月生,中共黨員,1994年12月參軍入伍,1997年12月退伍返鄉。2005年10月任嘉祥鎮柏山村黨支部書記,2006年7月任柏山村、王樓村聯合黨支部書記,2021年6月任嘉祥街道吉祥社區黨委副書記。先后榮獲“山東省優秀復員退伍軍人”“濟寧市優秀共產黨員”“濟寧市抗震救災捐助先進個人”“感動濟寧十佳人物”等榮譽。
“盡管已經脫下這身軍裝很多年了,但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當過兵的人,曾經是一名光榮的人民子弟兵,始終對部隊充滿感情。作為退役的軍人,我內心總感覺有一種責任,總想為英烈家屬、傷殘軍人、優撫對象,盡上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王永寬這樣說。今年1月,王永寬向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捐贈1000萬元,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他所奉獻的一份關愛和溫暖,以實際行動詮釋了“軍人本色”。
軍人風采不褪色,艱辛創業當先鋒
1999年底,告別了戀戀不舍的軍營,王永寬回到了家鄉。幾年的部隊鍛煉,讓他養成了雷厲風行的軍人作風,說干就干,帶著一股闖勁開始了返鄉創業之路。通過多方自籌資金成立了金屬制品廠,生產精密鑄造鑄鋁汽車水泵殼體。萬事開頭難,很快,缺資金、缺經驗、缺渠道、周轉難等現實問題一一擺在了他面前,廠里頭工人等著發工資,每天還有各項成本費用,讓王永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接踵而至的困難像一座無形的大山……
正當廠子由于資金問題陷入困境時,市雙擁辦在了解情況后,立即向這名曾經的優秀士兵伸出了援手,以最快的速度幫助王永寬協調解決了30萬元貸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部隊培養了我堅定的意志品質,地方黨委政府和雙擁部門又為我創業雪中送炭,我一定把企業發展好,多為社會創造效益,用實際行動來回報他們。”王永寬暗暗許下諾言他將自己的決心變為踏踏實實的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廢寢忘食,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在他辛勤的努力下逐一解決。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著在部隊中錘煉出來的硬朗、堅韌、吃苦耐勞、雷厲風行的優良作風,王永寬的創業之路如同他的名字一樣越走越寬。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工廠的效益也越來越好。但是他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和退役軍人,盡自己最大努力回饋社會。
每當有村民遇到困難,王永寬知道后,第一時間向他們提供幫助。“現在自己有能力了,知道村民遇到的難處,怎么能不伸把手?我最難的時候,有人幫我,我也得想著回報社會。”在王永寬的幫助下,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多虧了永寬的幫忙,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就是從根里解決了我們的難處。“村民每每提及此事,都激動得這樣說。
“永寬對戰友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好,總是盡自己所能積極主動幫助大家創業就業。”退役的戰友們這樣評價王永寬。2008年,他以股份制形式組建成立了濟寧祥炬置業有限公司,帶領60余名退役軍人和軍轉干部共同創業,還帶領由20余名退役軍人組成的“兵幫辦”團隊,免費為有就業意向的退役軍人提供職業測評、就業指導、送人到崗、試用期跟蹤等全流程就業服務,200多名退役軍人實現了就業。退役軍人雖然不一定都是一個部隊的,但他們都為國家奉獻了青春和熱血,退出現役后,有各種情況,有的創業、就業有困難,幫助他們我義不容辭。”王永寬說。
王永寬時刻不忘“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樂于奉獻”的優良傳統,一年四季,他的辦公桌上都放有一個筆記本,上面都是孤寡老人、軍烈家屬、重點優撫對象的家庭情況,全力為他們提供幫助。每年的八一、春節,他都要到部隊走訪慰問。柏山小區建成后,就建起了雙擁工作站,帶領社區50余名退役軍人及軍轉干部堅持開展義務服務,15年來從未間斷。
小康路上勇擔當,“山坡村”變幸福村
鄉情是詩,吟詠不夠;鄉情是話,描繪不完;鄉情是雨,潤物無聲;鄉情是酒,越品越濃,深沉雋永。對于一個富有情懷和大愛的人而言,家鄉是他永遠惦記的地方,王永寬富了,但看著家鄉的貧窮落后,心里非常難受,立志要改變家鄉局面。
2005年,年紀輕輕的王永寬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俗話說,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班長”。他深知自己作為支部書記,在班子中起著表率和帶頭作用,是群眾的“領頭羊”“主心骨”,他帶頭加強黨的建設,對柏山村所有事務,均實行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議事、民主監督,努力做到辦事公正、處事公正、要事公開,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在樹好紅旗、建強堡壘上,他發揚退役軍人敢于擔當、勇挑重擔的優良傳統,當起了優秀的“排頭兵”。
為了不辜負鄉親們對自己的期望,王永寬考慮最多的就是帶領群眾改變村容村貌、增收致富。當時的柏山村是個典型的“山坡村”,村里一半人住在半山坡上,居住條件惡劣,村里沒有集體收入,絕大多數村民們只能靠務農為生,缺乏“造血”能力。“當時住的都是石頭屋、土屋,下雨的時候經常會漏雨。”說起當時的情形,村里78歲的郭成印老人至今心有余悸。
這種情況深深刺痛了王永寬的心。“我說啥要讓鄉親們住上上檔次又舒適的房子。”王永寬說到做到,他多次組織村“兩委”干部、黨員、小組長和戶代表赴“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等地參觀學習。2006年5月,經全體村民代表研究,決定實施舊村改造,徹底改善村民居住環境。2006年8月,邀請上海復旦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詳細規劃。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施工,2007年12月,高標準、高質量的社區全部完成建設,共建有樓房10棟,360戶、700余人喜遷新居。隨后,村委會還統一免費為村民安裝了數字電視、防盜門、封陽臺、鋪設地板磚,之后又投資100多萬元,興建了文化活動廣場。
“祖祖輩輩住得低矮小土屋,現在換成了亮亮堂堂的樓房,真是想都不敢想!”搬到新家這天,大家都笑得合不攏嘴,紛紛贊揚村兩委為大家辦的好事實事。
柏山村西南角是王樓村,兩個村已緊密地連為一體,為實現“強村并弱村,共同奔小康”的目標,2006年7月,經嘉祥鎮黨委研究,柏山村和王樓村 成立聯合黨支部,王永寬同志任聯合黨支部書記。他不辱使命,團結帶領聯合黨支部成員對王樓村成功實施新農村建設。2010年11月,王樓新村舊村改造回遷上房,共建有8棟回遷樓,245套房屋,村民生活環境和質量得到極大改善。面對大家的贊揚,王永寬總是說:“作為一名黨員和退役軍人,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咱們村能有今天這樣的發展,最關鍵的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靠各上級黨委政府對咱們的關心幫助,咱們要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為了讓居民住得舒心,王永寬想方設法改進社區居住水平。2020年以來,他每年捐助60余萬元,用于加強物業管理,提升服務水平,解決了兩村60多名群眾就業問題。2021年,王永寬捐助500余萬元,全部用于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對柏山和王樓社區進行了電改和燃氣、暖氣管道改造,為柏山社區300余戶居民重裝了防盜門……這一樁樁、一件件為村民所做的好事、實事,浸透了王永寬和村兩委干部們的心血和汗水,采訪中,村民們豎起了大拇指,給予了發自內心的贊揚。
回饋社會愛無疆,傳遞社會正能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的養老和孩子們的教育在王永寬的心頭有著特別的重量。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王永寬不僅在村民中積極倡導這種美德,更是帶頭落實在行動上,把社區里每一位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當做自己的一件大事來做。為方便老年人生活居住,2008年投資270余萬元,建設了2幢高標準老年公寓樓,讓柏山村36戶老人住進了老年公寓,安享晚年,為老人打造了溫馨家園。同時,每年向兩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戶每月發放養老金,并為柏山社區36戶老年公寓安裝了空調,春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為老人發放節日福利,使其切實感受到關懷和溫暖。老人們說,“跟著永寬俺們是享福了”。
“一個孩子學有所成,能改變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大家族的命運,沒啥比看到孩子們考上大學讓我更高興的了。”也許是因為小時候上學條件較為艱苦,所以對于捐助教育事業,王永寬向來不遺余力。從2016年到2021年底,他連續五年教師節為教育事業捐款300余萬元;2018年,捐助1800余萬元,建設了占地5畝、建筑面積3700平方米的高標準幼兒園;2022年開始執行“育才”計劃,與嘉祥縣政府簽訂了助學捐資協議,每年捐款200萬,將連續資助嘉祥教育事業……
說起王永寬熱心捐資教育,縣教育部門的有關負責同志給予了高度評價,“王永寬同志捐資助學不僅僅是捐錢捐物這么簡單,首先這是他對孩子們投入的一份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在向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年輕一代樹立一個榜樣,這種崇高的精神、無私的情懷讓學生們肅然起敬,無形當中為他們樹立了一生的正確社會觀價值觀,必將深深感染和激勵著他們奮發學習、報效國家。”
作為一名老兵,王永寬把滿腔的愛軍之情、報國之志化為擁軍優屬的自覺行動。同樣,他對社會也是充滿愛心的,常說“涌泉澤民,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每年都捐助巨額資金做公益事業。從2016年至今,連續6年共計投資300余萬元,用于荒山綠化、修建環山路,修繕名勝古跡,保護千年古樹;2020年,捐款60萬元現金,助力打贏防疫阻擊戰。近年來,累計捐助4000余萬元。
“我這人也不會說什么豪言壯語,都是部隊的培養,叫我知道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總得為國家、為別人,為需要幫助的人,實實在在做點事,也許就是人們說的家國情懷吧。反正不管干什么,我始終覺著自己還是一名軍人,做任何事兒都離不了當兵的那股精氣神,所以才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同時也樂意奉獻愛心,幫助別人。人這一輩子其實用不了多少錢,能給別人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我打心里覺著高興,等將來老了,回憶回憶這些事,活得有點意義,這就知足了。”奮斗成就人生,奉獻彰顯大愛。王永寬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善良的品性和真摯的情感,他憑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創造出了無愧于時代的業績,用火熱的青春年華,百折不撓的成功拼搏,奉獻于社會和他人的無私大愛,實踐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退役軍人“來自人民、走向人民、服務人民”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