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牢記總書記囑托
2022-04-18 20:23:04
■編者按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大眾日報推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踔厲奮發的五年”大型全媒體蹲點報道。大眾日報記者走進全省16市基層一線蹲點調研,生動講述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山東黨員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砥礪奮進、創新實干的典型故事,集中展現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匯聚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的磅礴力量。
這些年,山東的變化有目共睹;今后一段時期,山東的變化還會更大。
由漸變到巨變,總會有一種無形的強大力量支撐和推動。創新,是這強大力量中的第一動力。
“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創新發展成為山東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路上的最強音。
“以核心技術的硬氣,筑牢領跑發展的底氣”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難以想象,一臺拖拉機會讓人感到震撼:它動力強勁,田間作業全面高效;它更加省油,綜合油耗低10%;它能無級變速,不僅不用手動換擋,還能實現連續動力輸出……在濰柴雷沃拖拉機工廠總裝二車間里,3輛“大塊頭”拖拉機即將交付黑龍江省一大型綜合農場使用。
這些“大塊頭”,名為濰柴雷沃P7000大馬力CVT智能拖拉機。濰柴液壓傳動研究院CVT傳動業務經理陳巖說:“這是國內首款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VT重型智能拖拉機。”這一智能拖拉機的獨到之處,在于它的動力“心”。這背后是一項關鍵技術——CVT(無級變速)動力總成。通過這項技術,可以實現更加順暢平穩的速度調整,對無人駕駛拖拉機的作業模式,起著決定性作用。從2018年開始,濰柴啟動CVT動力總成研發,60多人的研發團隊先后攻克5大技術難題,取得40多項專利,實現中國制造CVT動力總成零突破。
如今,中國造CVT智能拖拉機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技術更新和裝備升級。“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我們心無旁騖攻主業,持之以恒搞創新,以核心技術的硬氣,筑牢領跑發展的底氣。”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說。
山東在關鍵技術領域堅定自主創新,聚力攻關,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下線,到全球首款“國密算法高抗沖突物聯網安全芯片”面世,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山東省競相涌現。去年,“四新”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1.7%,山東9大產業42條重點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長期關注山東發展,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經濟教研室研究員尹俊注意到,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山東自覺跑起了一場旨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馬拉松”,并努力追求在若干戰略領域領跑,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確立山東的特色優勢。
“搬開束縛創新的一塊塊磚,讓活力之水充分涌流”
談起創新,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說起了兩件事。
第一件,聽起來頗為新鮮:一位企業老總辭去職務,在農科院專心搞起了科研。
彭立增,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博士。來濟南創業十年,他一手創辦的濟南愛思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成長為山東省瞪羚企業。其本人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級、省級項目,獲評泰山產業領軍人才。
一邊是抱著“在更好平臺上更專心投入科研”想法的高層次人才,一邊是對急需緊缺人才求賢若渴的科研院所。打破身份限制條條框框,通過山東省事業單位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特聘辦法,辭去董事長職務的彭立增,作為引進的領軍人才,去年全職到省農科院工作。如今,彭立增已牽頭組建新食品資源加工與營養復配創新團隊,并成功揭榜了一個立項經費1000萬元的農業科技攻關項目。
另一件,發生在最近。3月11日,省農科院評出了首批成果轉化與推廣類高級職稱,8人晉升,4個正高,4個副高。這在建院76年歷史上屬于首次。
“四級崗!”得知自己評上正高,省農科院作物所成果轉化與推廣科科長劉佳“心里豁然敞亮了”。雖然沒發表論文,但自己主持促成轉化成果30項的實績同樣獲得認可,劉佳認為,這樣的分類評價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成果轉化同科學研究一樣,也是主責主業。
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深化改革是根本動力。李長勝說,牢記總書記囑托,僅近兩年,省農科院推出的改革就有16項之多,涉及人才引進、崗位競聘、成果轉化等諸多方面。這個過程如同“搬開束縛創新的一塊塊磚”,帶來的是“讓活力之水充分涌流”,更多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在山東,從科技體制機制到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之勢:全面推行科技攻關“揭榜制”,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更靈活;省自然科學基金對40歲以下青年人才支持比例逐步提高到60%,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的機會更多;創設新職稱評審制度,增設大數據工程、技術經紀等職稱……
“從初創到走上上市路,每一步都有創新要素支持”
對一個地區來說,高新技術企業是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排頭兵。2021年,山東高新技術企業總數歷史性突破2萬家,青島海研電子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
深海藏有豐富的資源和無窮的潛力,去年海研電子研發的深海海底三腳架觀測系統,猶如在海底裝上了24小時體征監測儀,邁出了“數讀”深海的關鍵一步。總經理溫琦說,這套能在水深6000米以內的海底長期連續工作的系統,是全國首套。
“正是成長在尊重創新、激勵創新的環境里,我們這家創業企業快速成長,發生了巨大的‘看得見和看不見’的變化。”溫琦感慨道。
7年間,從12平方米的辦公場所搬離,進駐青島國際院士港,僅研發中心就占地1300平方米,員工人數從3人增至120人;研發的多種傳感器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行業闖出一片天地——這,看得見。
看不見的,影響更大。溫琦說,在政府的指導幫助下,企業評定上高新技術企業,最大的受益就是“企業身份的轉變”,由生產企業轉為科研企業。有了這一“身份證”,與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機會更多了。
現在,海研電子已入選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庫。“從初創到走上上市路,每一步都有創新要素支持。”溫琦說。
青島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朱鐵一介紹,厚植創新沃土,當地根據企業成長各階段匹配相應政策精準滴灌,搭建“高企育苗-高企認定-高企上市”培育體系。
讓創新之風勁吹齊魯大地,山東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全面建成“1+30+N”創新創業共同體創新體系。“不同于傳統的產學研點對點合作,共同體開展平臺合作,圍繞整條產業鏈拓鏈、補鏈,市場需要什么,產業鏈哪個環節創新不夠,我們就研究什么。”激光裝備創新創業共同體核心運營機構相關負責人秦鵬說。
“山東省將創新作為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心骨’,通過打造全面創新生態圈,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賀洋說,圍繞鞏固基礎、彌補短板、提升活力三條主線,山東推動經濟發展效率提升和動力轉換,走出山東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今日的山東,孜孜以求的是推動形成全區域、全要素、全鏈條、全社會的全域創新新格局。2022年初山東省確定的“十大創新”全面鋪開、縱深推進,創新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大眾日報記者 張春曉 趙君 劉一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