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8日訊 由科技部和山東省政府聯合打造的“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旨在為“碳達峰““碳中和”探索路徑。山東憑借得天獨厚的氫能產業優勢,成為這個國家項目的先行者。
這幾天,青島市李滄區200臺氫能源渣土車陸續掛牌上路,這些車輛使用的整套氫能動力系統,從研發到生產,全都在當地完成。
青島德先新能源汽車公司董事長曹斌說:“這個200臺渣土車就給我們青島上空,每年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萬噸。”
早在4年前,青島就開始布局氫產業,依托國際院士港,全球聘請頂尖人才。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甄崇禮就是引進的三位院士之一,他帶領團隊著力攻關的燃料電池催化劑技術被稱作燃料電池的芯片,在國內還是空白。然而,技術有了突破,產業化卻成了棘手的問題。
青島市李滄區新舊動能轉換促進中心副主任王浩介紹說:“應用場景少,必須為氫能產業開辟多元化的應用場景,通過拓展產業鏈終端市場,拉動產業鏈前端的規模。這樣才能讓前沿的技術有用武之地。”
為培育產業生態,青島國際院士港聯合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湖南大學成立協同創新中心,并引入有豐富經驗的制造企業集成技術,200臺氫能源渣土車就是第一批產品。
海卓動力(青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王超說:“除了交通運輸,還有我們的工業園區,社區以及像我們的化工這個行業,都可能對氫作為一個新的能源的一種應用模式。”
創新鏈、產業鏈相互推動,協調發展,甄崇禮院士團隊研發的第二代產品已經走出實驗室,催化效率不斷提高。
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青島國際院士港全年駐港院士甄崇禮說:“經過一年多的工作,我敢說現在從催化劑的角度,基本上可以從催化劑的產業化上面是跟國外的技術是同等的,我們從研發的角度,我們一定要把最好的基礎研發的技術做出來,去支撐整個這個規劃。”
目前,山東有涉氫企業和研究機構超過120家,覆蓋氫氣制取、儲運、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燃料電池汽車及配套產業全領域,但氫氣供應、成本及標準法規不完善等制約因素也同時存在。山東實施“氫進萬家”工程,就是要破除瓶頸,擴大應用領域,拉動產業規模,為已有的研發成果提供轉化和驗證平臺。
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唐波表示,“應該說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國際國內各方面的科技力量來進行攻關。一方面,解決我們國內目前解決不了的問題,另外一個方面,還需要降低成本的問題,都有利于推廣的面積范圍會更大,它是一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一個重要的實施行動和重要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