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8日訊 (山東經濟廣播實習記者張明欣、記者修脩)
當前,人工智能(AI)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從醫療診斷到藝術創作,從制造業到服務業,AI的全方位滲透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替代焦慮”——人類是否會被自己創造的智能工具取代?這種焦慮不僅關乎個體職業存續,更是一個觸及階級結構、社會公平與人類文明價值的深層次命題。
焦慮的根源:技術革命的雙刃劍效應
AI超強的“替代能力”是焦慮的直接誘因,低技能重復性的崗位和高復雜度的數據處理崗位首當其沖。例如,制造業流水線工人、數據分析師等職業將會受其影響較大;而依賴情感交互與創新能力的職業,比如醫生、教師等職業則相對安全。
而人們更深層的焦慮則源于AI對經濟、文化和政治系統的“漸進式侵蝕”。多倫多大學最新研究指出,AI可能通過隱性決策,比如算法推薦、自動化治理等“溫水煮青蛙”的模式逐步削弱人類的掌控力。例如,法律體系的AI化可能使司法決策更高效,卻也讓普通人更難理解規則,加劇社會參與的隔閡。
替代還是賦能?爭議中的現實圖景
AI的替代性在效率層面無可爭議。特斯拉的“擎天柱”機器人取代流水線工人,ChatGPT輔助律師起草合同,都展現了技術對生產力的解放。然而,效率背后潛藏倫理危機:若AI主導決策,人類價值觀可能被算法偏見裹挾。例如,短視頻平臺的成癮機制雖符合商業目標,卻偏離用戶真實需求。
技術樂觀主義者強調,AI是“工具而非對手”。全國人大代表柳江指出,AI將催生數據標注師、算法工程師等新型職業,推動勞動力從重復勞動轉向高附加值領域。在醫療領域,AI輔助基層醫生提升診斷準確率,彌補經驗不足,而非取代醫者的人文關懷。經濟學家盤和林更直言,AI解決物質需求后,人類將轉向創造性工作,“做一條閑魚”也是自由選擇。
應對AI焦慮,需從技術治理、社會保障與教育轉型三方面發力,構建“人本AI”的社會契約:
1. 技術治理:劃定邊界與動態監管
隨著AI技術的盛行,全球通過立法強制關鍵領域保留人類決策權,同時建立AI影響監測體系,歐盟《數字市場法》限制科技巨頭壟斷,韓國征收“AI特別稅”補貼失業者,西班牙規定企業AI替代崗位比例不得超過30%。
2. 社會保障:緩沖機制與終身學習
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提議試點“AI失業保障保險”,為受沖擊勞動者提供6-12個月緩沖期,并配套職業培訓。德國安聯調查顯示,46%歐洲民眾擔憂AI導致失業,專家呼吁將AI收益用于技能再教育,尤其關注45歲以上轉崗職工與農民工群體。
3. 教育轉型:培養“AI不可替代”的創造能力
清華大學梁正教授指出,未來教育應培養跨學科思維、創造力與人性化技能,而非單純傳授知識。例如,藝術教育強化審美獨特性,哲學訓練提升批判性思考,這些都是AI難以復制的“人類壁壘”。
從“替代焦慮”到“共生共識”
AI替代的焦慮,本質上就是人類對自身主體危機的反思。但是歷史經驗也表明,技術革命從未消滅人類,而是在重塑著人類的勞動價值。蒸汽機終結了馬車夫,卻創造了鐵路工人;計算機淘汰了打字員,卻孕育出程序員。在AI大爆發的時代,我們需要摒棄非此即彼的對抗思維,一分為二地辯證地看待AI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嘗試探索“人機共融”的文明新形態——讓AI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外腦”,而非凌駕于人性之上的“主宰”。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呂國泉所言:“與其害怕AI,不如用好AI。”唯有在技術進步中堅守人本底線,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堅持社會公平,才能將這種替代焦慮轉化為推動社會向善向前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