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4-11-24 13:39:11
原標題:青島: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土地持續“生金”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青島: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土地持續“生金”
來源:青島日報
22日,青島市生態農業現場觀摩會在膠州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青島市把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迭代升級土壤保育與農田生態修復技術,探索推廣“蔬菜+N”多元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目前,全市培樹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249處,建成生態農場44家,發布推廣各類農業主推技術200余項,推動100余個基地發展“秋冬種”、輪作倒茬,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土地持續“生金”。
在膠州鋪集鎮殷家莊新村的青島益菇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內,掀開溫室大棚門簾,一股溫熱的氣息裹挾著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筆直似線的田壟上,覆蓋上一層厚厚的稻殼。在山東省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專家萬魯長指導下,工人有條不紊地運送基料、播撒菌種、覆蓋稻殼,一派冬種農事忙,冬閑田不“閑”的繁忙景象。
“蘑菇8月份種植,現正上市。大田種的這茬,來年出菇后在壟間種鮮食玉米,長起來為蘑菇遮陰,一地雙收。基料有機質含量高,翻進地里種白菜,11月開始采收又得一季,收完白菜種小麥,一年四種三收。‘菌-菜-糧’輪作既避免重茬,又減少病蟲害發生,還提高土地利用率,經濟收益可觀。”說起循環農業做法,萬魯長侃侃而談。
大棚外,合作社理事長劉軍帶領工人開著鏟車將前兩天經過堆置、澆水處理后的物料堆成長50米、寬1米左右的條垛,準備發酵食用菌栽培基料。“以前露天放置發酵15天,將這些由秸稈、玉米芯、稻殼、木屑等不同材料配比而成的物料轉化為種植大球蓋菇的基料。如今市農技中心給我們安裝了高科技裝備,用上它基料5天就能發酵好。現在地里正在收的赤松茸,用的就是這些發酵物料。”
劉軍所說的“高科技裝備”,是條垛發酵物料上覆蓋的一層厚厚的藍色膜。這個裝備的高科技在于,其另一頭安裝著一臺設備,打開系統登錄用戶界面,設備運行狀態良好,顯示“膜內物料前端溫度61.2℃、后端溫度59.7℃”,所有數據一覽無余。劉軍掀開大包一角,抓起一把發酵料放在記者手心,黑咖色物料軟乎乎的,還帶著溫度。
“膜覆蓋堆肥技術是在靜態堆肥的基礎上,加設通風管道和控制系統,實現自動曝氣和溫度控制,減少臭味和氮素損失,縮短堆肥周期還環保。全自動化裝備為農業生態循環發展提供了支撐,更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向自動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市農技中心循環農業首席專家王永顯介紹。
據統計,益菇園每年消耗100多萬公斤秸稈種植赤松茸。秸稈種菇,菇渣堆肥,堆肥還田,培肥地力,形成了生態循環農業閉環模式。園區赤松茸畝均產量超過2500公斤、收入近3萬元。時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食用菌種植隊伍,食用菌栽培已成為當地特色產業。“生態農業新技術新模式‘帶著村民干,幫著村民賺’,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錢’景廣闊。”市農技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張晉)(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