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6日訊 (山東經濟廣播記者原李慧子、顧震宇)
由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指導播出,山東廣播電視臺經濟頻道策劃執行的2024年【魯質鑄好品】融媒系列直播,本期走進山東省威海市,聚焦第三批入選“好品山東”品牌的光威集團。威海光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威海光威戶外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蘇屹做客直播間,看小小魚竿如何“釣”起百億大市場!在商標、專利、設計版權等的創造、運用和保護中,光威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和我們分享呢?
1988年,光威自主研制了國內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釣竿制造生產線,開啟了釣魚竿的生產;
1995年,光威品牌第一支碳素釣竿上市;
1998年,光威打破了釣魚竿生產用材料被國外卡脖子的局面;
2002年,光威繼續向材料上游進軍,成立拓展纖維,專門從事碳纖維的研發與生產;
2004年,主持制定并頒布《釣魚竿》輕工行業標準;
2005年,建成國內首條CCF300級碳纖維百噸線;
2008年,中國第一條碳纖維千噸級生產線在光威落成投產;
2009年,獲批“碳纖維制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驗室”;光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2011年,主持起草《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和《碳纖維預浸料》2項國家標準;
2013年,突破CCF800、CCM40J關鍵技術,形成碳纖維全產業鏈條;
2014年,CCM46J石墨纖維實現工程化;
2016年,突破CCM50J關鍵技術;實現了風電葉片碳梁的產業化;
2017年,突破CCF1000和CCM55J碳纖維的關鍵技術,9月1日,復材登錄A股市場,成為中國碳纖維第一股;
2018年,聚丙烯腈碳纖維石漠化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國家“863”課題組驗收,標志著我國成功實現M55J石墨纖維國產化
2019年,啟動內蒙古萬噸級碳纖維產業化項目建設,并于2024年正式投產
2021年,光威復材首次完成TP500無人機運輸機平臺交付;
2023年,光威復材的T1100級和M65J級兩款高端碳纖維產品已具備穩定的工程化生產能力。
多年來,光威集團堅持產學研合作創新。以搶占行業科研制高點為目標,先后與復合材料領域杜善義院士等20余家高校院所開展常態化產學研合作,建有碳纖維設備及工程化國家實驗室在內的3個國家級平臺、3個國際合作平臺、5個省級平臺、11個校企聯合研究中心,為健全產業鏈條、攻關“卡脖子”難題提供強有力研發創新支撐。光威集團開展科技攻關,先后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32個,牽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8項,攻克產業鏈上“卡脖子”難題27個,形成了高強碳纖維、高強中模碳纖維和高強高模碳纖維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為產業鏈發展注入創新動力。
山東經濟廣播記者了解到,光威在發展初期,就確定了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共同發展的戰略布局。也因此,重視品牌發展與維護。公司名下擁有授權商標356項,并先后在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注冊“GUANGWEI”相關商標。作為中國釣具行業首個“中國馳名商標”,隨著品牌戰略的不斷推進和深入,遭遇的“假冒偽劣”以及“傍名牌”等相關的侵權情況也屢屢發生。特別是從2017年開始,公司每年在知識產權保護、維權方面的投入每年高達300萬元。而光威也在不斷完善企業自身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的同時,與外部專業的知識產權機構合作,通過定期監測商標、委托專業代理機構維權等措施,來進行應對。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重視知識產權對企業創新發展起到了明顯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