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是眼球前端一層透明薄膜,能夠讓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睛,維持眼球的完整形狀。角膜含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任何微小刺激、損傷或發炎皆能引起疼痛、流淚。若角膜及其周圍重要的“角膜緣”細胞損傷,視力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導致失明。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視力殘疾全球數據報告》顯示,世界上約有6000萬名角膜盲患者,其中中國大約有400萬患者,并以每年10萬人的速度遞增。專家表示,在我國角膜病患者當中,有5%-10%的患者需要用人工角膜恢復視力,有20%的患者需要做板層角膜移植,60%-70%的患者需要活體角膜進行全層角膜移植和內皮移植。絕大多數人可以通過角膜移植重見光明。
山東省眼科醫院院長史偉云,是國內極少獨立完成各類角膜移植手術超過萬例的專家。近期,《院士專家面對面》欄目,走進山東省眼科醫院,傾聽史偉云講述,從醫40多年終于完全攻克眼角膜盲癥的曲折故事。
1959年,史偉云出生于安徽黟縣。1980年從衛校畢業、到黟縣人民醫院工作,從師于當地最好的眼科醫生。因為關愛患者、勤勉多思,史偉云的醫術進步很快。從老師口中,他第一次聽到了謝立信的名字。如今,已80多歲高齡的謝立信,是我國角膜病專業的領軍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當年的謝立信,還是一名竭力開拓我國眼科診療技術的中青年專家。在老家工作五年后,史偉云調動到安徽師范大學校的校醫院。一次不愉快的同行交流,促使他下定決心,報考謝立信的研究生。
1989年,30歲的史偉云來到山東學習工作。在導師謝立信嚴格的指導下,他的診療技術再次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史偉云很快意識到,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臨床醫生,僅僅具備精妙的手術技法是不夠的。因為在我國,來自遺體器官志愿捐獻的角膜(下稱:人體角膜)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臨床手術的需求。關愛患者、勤勉多思的品格,驅使史偉云下定決心,去完全攻克眼角膜盲。于是,研究生畢業后,悉心診療患者的同時,他開始嘗試創新眼科學技術。
史偉云團隊歷時十年,做了超過1000次實驗,終于成功研制全世界第一款生物工程角膜,大大緩解角膜供體不足的難題。生物工程角膜的成功研發,讓史偉云成為國際知名的眼科醫生。但是,他心中一直還有一個傳遞多年、未能完成的夢想。
角膜的組織沒有血管,處于相對的“免疫赦免狀態”。因此,角膜移植是器官移植中成功率最高,且排斥率最低的一種。但在某些情況下,供體角膜仍然會受到免疫系統攻擊發生排斥反應,這是造成角膜移植失敗的主要原因,發生率一般在20%左右。開發研究人工合成角膜,是未來角膜盲患者的希望,也曾是我國一代代眼科醫生努力追逐的夢想。
在訪談中,史偉云動情回憶了一段20多年前的往事。2000年,導師謝立信送史偉云到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跟隨世界知名眼科專家赫伯特·E·考夫曼教授,開展為期一年的研修。出國前,導師叮囑他,一定把美國的人工角膜技術帶回國。但是,史偉云到美國后,遺憾地發現,當時80多歲高齡的考夫曼教授已經很少操刀外科手術,自己也就沒有學習人工角膜技術的機會。
從那時起,攻克人工角膜技術,成了史偉云和謝立信兩代眼科醫生共同的心結。但是,人工角膜的自主研發,需要綜合多個專業的科學知識、多種類別的工程技藝。史偉云知道,僅僅依靠自己團隊的力量,是做不到的。2015年,一次學術交流中,史偉云結識了一位廣東的同行。雙方開始合作研發國產人工角膜。5年多的時間,史偉云作為首席科學家,為人工角膜的研發提供臨床醫學的指導。
2019年11月,史偉云為新疆和田45歲的盲人買吐孫·牙森移植人工角膜,成為國內首位成功實施人工角膜移植手術的醫生,也圓了兩代眼科醫生攻克眼角膜盲的夢想。
山東衛視《院士專家面對面》9月22日晚21:45播出,《史偉云:仁愛求真 追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