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09-17 08:40:09
原標題:駐青高校:城市創新型人才的“蓄水池”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駐青高校:城市創新型人才的“蓄水池”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布局新興學科,5年新增140余個專業;以開設實驗班、創新班,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等人才培養“示范區”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駐青高校:城市創新型人才的“蓄水池”
8月底9月初,駐青高校陸續迎來了2024級本科新生。他們是學校的新生力量,也是青島這座城市的未來依托。
一直以來,高校都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城市發展的人才“蓄水池”,直接影響著城市發展的后勁。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等駐青高校正在積極服務國家戰略、主動融入青島城市發展,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培養創新型人才。
記者走訪各個駐青高校發現,在科技強市建設過程中,它們的人才和智力支撐作用愈加顯現:各高校對接青島重點產業鏈,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等140余個學科專業,提升創新人才培養的匹配度;積極創新人才培養形式,設立實驗班、創新班,建設未來技術學院、未來海洋學院等拔尖人才培養平臺,賦能城市未來發展;加快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加強校企協同育人,設立“雙導師”,將課堂搬進企業工廠,增強了人才培養的精準性。
高校持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
8月26日,山東科技大學新學期第一天如約而至,學校儲能技術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也迎來首屆59名本科生。未來4年,他們要學習電工電子技術、控制工程基礎、物理化學、工程熱力學、機械設計等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同時掌握新能源發電與利用、新能源系統管理等相關課程的專業知識,以更好服務于國家和地方新能源產業發展。
新能源是青島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山科大圍繞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助力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更好服務山東省和青島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而設立的新工科專業。該專業強調跨學科融合、工程應用、新能源開發、綜合實踐和國際化特色,著力培養具備較強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性、應用型創新人才。
專業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與基礎平臺,既決定著教育資源的配置、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也影響著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聚焦國家戰略和青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抓好“基本育人單位”布局,5年來,駐青高校已累計新增145個專業。例如,海大新增了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網絡空間安全、保密技術、軟件工程、食品營養與健康、聲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9個急需、新興專業;青大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機器人工程、供應鏈管理、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等專業。
新增專業中絕大部分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四新”專業,涉及人工智能、紡織服裝、新能源、智能制造、氫能與儲能、現代金融等青島重點產業領域,與青島產業聯系緊密。這不僅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科研、技術支持,也將為相關產業儲備更多人才。
海大今年新增的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就得益于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材料領域的眾多基礎研究積累?!靶略鰧I將充分發揮學校在海洋材料、海洋能源方面的科研優勢,交叉融合材料科學、材料化工、能源科學和海洋材料等多專業領域,重點服務于青島海洋能源、氫能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焙4蟛牧峡茖W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玥表示。該專業將布局在學校的西海岸校區,更好地與西海岸新區重點發展的氫能產業對接。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經濟社會發展呼喚更多有學科交叉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駐青高校新增專業也特別強調了“學科交叉”。如青大的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就具有多學科交叉、學科與工程聯系緊密的特點,致力于培養既有良好的工程、科學素養,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未來不僅能夠勝任非織造材料與工程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新產品開發、生產,還能勝任該領域經營管理、產品設計與管理以及商務貿易等工作,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
設立拔尖人才培養“特區”
前不久,中石大教務處(薈萃學院)啟動了2024級本研一體班、能源未來技術學院、基礎學科拔尖基地班(包括地學拔尖基地班、化學拔尖基地班)網上報名工作,不足百人的招生計劃卻吸引了數百名本科新生報名。據介紹,薈萃學院是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示范區,按照“高點定位、打造特區,精英培養、示范領跑”培養思路,為優秀學生成長成才搭建高端平臺。
這種探索,起源于2012年,已經實施了十多年。除理科實驗班、化學拔尖基地班外,其余培養模式均實行本研一體化培養,但在人才培養方向上各有側重。如今年啟動招生的能源未來技術學院將依托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和山東省優勢特色學科,發揮深層油氣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高端科研平臺優勢,聚焦能源勘探、能源開發兩個未來技術方向,培養具備卓越創新想象力、跨界融合力、前瞻判斷力、人文涵養力、全球勝任力的未來科技創造及領軍人才;基礎學科拔尖基地班則依托一級博士點學科、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優質資源,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人文情懷、世界胸懷,能夠勇攀世界科學高峰、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自然科學家。
培養面向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是高校的使命所在,也是諸多大學的共識。中石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是駐青高校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生動寫照。在青島,各大高校立足自身優勢,設立“特區”,已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中,組建各類實驗班是各高校比較通行的做法。如青大設立了計算機圖靈創新實驗班、華大基因創新班;山科大設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拔尖創新班(圖靈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拔尖創新班(吳方班);青島農業大學設立了創新人才實驗班。
實驗班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專業而設立,主要開展本科層次人才培養。如青大計算機圖靈創新實驗班實施學業導師制,形成以山東省教學名師、泰山學者、國家級科技獎獲得者等為主體的導師庫,全部導師均擁有博士學位,指導學生參加競賽、項目與學術研究,重在培養具有“厚基礎、寬視野、重創新、強實踐”的計算機科學拔尖創新人才。
此外,部分駐青高校還成立了學院,探索更高學歷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海大在2019年成立全國唯一的未來海洋學院。這是海大重點打造的國際海洋領域交叉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高地。學院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高層次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合金計劃”“三強計劃”,采用學科交叉的“3+1+N”本碩博無縫隙對接培養獨樹一幟的創新模式。專業方向涉及海洋科學、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海洋技術、水產、生物學等學科,與青島的海洋產業均有較為密切的聯系。與之類似的是,中石大、青大等學校的未來技術學院也均實行本研一體化培養模式。
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
產教融合能促進社會與學校之間相互合作,整合資源,共同為學生提供學習平臺和學習機會,為學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打通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公里”。
產教是否深度融合關系到人才培養的實效性。駐青高校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做了諸多有益嘗試。
青島科技大學于2022年在省屬高校中率先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打造卓越工程師本碩貫通培養計劃,實施“3+1+2+N”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學校與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和賽輪集團、京博集團、萬華化學、石化盈科等9家行業領域頭部企業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培養任務,培育高素質、復合型的工程技術人才。2022年首期班共選拔優秀學生30名,2023年選拔優秀學生60名。今年的選拔工作正在進行中。
產教深度融合是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鮮明特點。學生培養共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即本科階段,主要進行3年的工科基礎知識學習;第二階段即1年本碩過渡階段,學生保研后,學習研究生公共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第三階段產教融合特色最為明顯,為工程碩士培養階段,學生擁有雙重身份,既是學校研究生,又是企業員工,在學校學習1年專業課程、在企業進行2年實踐鍛煉,真正成為企業運營的骨干和企業管理的行家里手。
現代產業學院也是各高校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目前,山東省已確立了3批77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駐青高校共入選21個,全省占比超四分之一。
但同樣被命名為現代產業學院,各高校也創設出了不同的育人路徑。青島理工濰柴現代產業學院構建了企業深度參與的人才培養知識體系。學校通過實施校企培養方案對接、校企學分互認、校企聯合授課以及“本科畢業設計課題產、教、研三導師制”等一系列創新性舉措,實現人才培養的供給側與需求側統一。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是現代產業學院學生的特點,濰柴現代產業學院第一屆畢業生25人全部留在濰柴工作,深受企業好評。
中石大高端化工與能源材料產業學院則實行“4+2”本研一體培養模式,校企共同分析產業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設定課程體系與實踐培養方案,學生4年校內培養、2年企業實踐,真正實現了校企協同育人雙向賦能。此外,中石大還深化產科教融合,實施了“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早進項目”為主要內容的“三進計劃”,組建由200余個教授領銜、900余名教師參與的科研團隊,推動高層次人才投身本科教育教學,以大平臺、大項目為依托,在產業前沿技術、學科前沿領域中沉浸式育人,促進教學與科研形成有效互動,不斷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
積極適應時代變化,升級人才培養模式,駐青高校與這座城市的同頻共振,在科技強市的征途上行穩致遠。(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