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4-08-30 09:01:08
原標題:淄博廢棄礦山“新生記”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淄博廢棄礦山“新生記”
來源:齊魯晚報
神奇的北緯36°,有數不盡的美妙與瑰寶,也有講不完的情懷與故事。
黛青山,位于北緯36°68’東經118°10’,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東北方。雨后的它,山如其名:青山遠黛,近水含煙。
穿過蒼翠欲滴、生機盎然的樹叢,一片鳥鳴啾啾中,黛青山石榴園近了。
吸足了雨水的石榴樹下, 一位戴著草帽的老者正拿著剪刀修剪著石榴樹上多余的枝條。
一頂草帽、一把剪刀,這是老者去山上最常攜帶的物件,也是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計”。
他便是山東黛青山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漢修。
“多年”到底多長?“12年!”站在山頂上,張漢修所望之處是豐收的石榴園。那里,火紅的石榴掛滿枝頭,如同一個個紅燈籠,映紅了山野。
迥異于當下的“豐收在望”的景象,誰能想到,12年前的這里,還是一片無人問津、毫無生氣的廢棄礦山,礦坑遍布,碎石滿地……如同一道道“傷疤”般的巖壁鑿痕,記錄著曾經粗獷發展之痛。
自2012年,在外經商的張漢修回到家鄉,決定承包這片廢棄的荒山之時,一個“以山為家,以樹為伴”的歲月就此開啟,且一切仍在進行。
胡允鵬 淄博報道
愚公張漢修
在張漢修66歲的人生歲月中,有很多綽號,最新的一個:愚公。
這是當地人對張漢修的昵稱。在過去的12年中,關于這一昵稱的辯論經常出現于附近小村的“CBD”中:“愚公很愚。要不,怎么承包誰都不要的廢棄礦山?”“愚公不愚,你沒看,礦山也能種石榴”……
外界的議論并未影響到張漢修,在更多熟悉他的人看來,只要認準了的事,他執著的近乎執拗。
作為土生土長的淄川區羅村鎮河東村人,張漢修告訴記者,黛青山以前是叫“黑山”,他從小在山腳下的村子里長大。于是,自小和爺爺一起經常上山的他對這座山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懷。
“再說,咱們羅村鎮經濟這么好,農文旅資源也得匹配起來……”張漢修決心打造一片“綠水青山”。
說干就干!2012年7月,以煤炭經營起家的張漢修回到家鄉,承包了羅村鎮東北處的荒山1500畝,轉型生態農業的發展。
“當時,人們稱這座荒山是‘三無’山,就是無水、無電、無路。”轉型初期的重壓,張漢修雖微笑以對,卻難掩心中的苦澀。
山上沒有水,鑿井取水;沒有電,拉高壓線順電;沒有路,挖山開路……自那時起,張漢修每天5點多起床,不是指揮挖掘機修路,就是坐著拉土車補坑填土。
“父親每天中午吃母親送來的盒飯,晚上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張漢修的堅毅漸漸打動了其女兒張錦超。此后,追隨父親的步伐,她放棄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和父親一起一頭扎進了荒山。
“當時,即便天天穿著渾身是土的迷彩服,皮膚也會被太陽曬得生疼,腳底更是經常磨起泡。”如今身為山東黛青山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張錦超告訴記者,為了讓荒山披上“綠衣”,她和父親張漢修到全國各地學習考察,最終決定引進原產于突尼斯的軟籽石榴樹,用于荒山綠化,獲取經營收益。
2015年,20萬棵軟籽石榴樹苗落地黛青山,等待來年葉綠花紅。但讓張漢修與張錦超沒想到的是,迎接他們的是冬天的一場寒流,樹苗幾乎“全軍覆沒”。
“買苗的幾百萬元打了水漂……”彼時,看著枯萎的樹苗,一向堅強的張漢修也忍不住流下了淚水。
但這并沒有動搖他的決心。
那個冬天,張漢修不顧家人反對,直接住進了山里。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匍匐于田間地頭的他從園區布局到植被嫁接再到新品種研發,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
“愚公”精神之下,一切向美好發展。2016年,張漢修重新栽種的的石榴樹終于開花結果,并在那個碩果累累的秋天迎來了豐收。
“別人都說我是‘愚公’,挖山開路,從無到有……”張漢修滿懷感慨地表示,修復荒山,打造綠水青山,讓他重新感受到最初的那股子拼勁。
而正是憑著這種拼勁以及家人的支持,才讓黛青山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建成了北方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富硒軟籽石榴科技示范園。
這是張漢修的底氣所在。
底氣
如果說,“愚公”精神是張漢修的底氣,那么,“富硒軟籽石榴”品牌已逐步成為黛青山的底氣。
記者查閱獲悉,山東黛青山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端于2013年,至今已有11年的發展歷史。
11年中,隨著這片荒山披上新裝,其品牌“黛青山富硒軟籽石榴”也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而淄博黛青山也先后榮獲“中國優質石榴基地”“AA級景區”、“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基地”“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市級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基地”等榮譽稱號。
一項項榮譽見證了張漢修父女傾心打造的黛青山的過程,也照亮著未來的路。
公開資料顯示:山東省是國內重要的石榴栽培區,種植規模達18萬畝。石榴產業也已逐步成為山東地區經濟發展、居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其中,作為全國七大石榴主產區之一的棗莊,石榴種植面積就達到12萬畝,植株為600余萬株,占全省石榴種植規模的近三分之二。
規模之下,競爭發生。在張漢修和張錦超看來,在石榴界有著“紅寶石”之稱的“黛青山軟籽石榴”,唯有不斷增強其品牌影響力、競爭力、引領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
于是,2021年,黛青山建設黛青山科技研發中心,自主研發的“黛丹”系列5個品種,通過中國林草植物新品種認定,成功申請1項發明專利及6項實用新型專利。
同時,張錦超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實施黛青山富硒石榴文創園項目,建設完成智慧農業無人值守種植大棚應用示范基地50畝、富硒特色農副產品展銷中心、富硒特色農產品產業研究院以及綜合樓。
不僅如此,她還表示,軟籽石榴由于可食性強,出汁率高,市場需求旺盛,如今已經成為石榴產業發展的主流,“市場主流存在,我們公司更是多年來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傾力發展了訂單產業,帶動了咱們當地軟籽石榴產業發展。”
“我們免費為村民提供軟籽石榴種植技術,并高于市場價格回收,如今,帶動了周邊20多個村100多戶實現增收。”張錦超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石榴之外,如今的黛青山還依托天然富硒土壤的優勢,在園區種植了蜜薯、獼猴桃、水蜜桃、杏、黑樹莓、櫻桃、玉米、小麥等10多種作物。
黛青山的荒山新生記,不僅讓更多人重新認識了這座山,也讓張漢修他們的石榴產業得到了當地稅務部門及農業主管部門的支持和肯定。
在張漢修的記憶中,來自國家稅務總局淄博市淄川區稅務局的稅務專員是其中的一個,“他經常來我們這里進行座談交流,了解我們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市場拓展等最新進展,給我們現場解答咱們最關心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等……”
如此精細的納稅輔導服務,幫助張漢修他們算好“明白賬”“紅利賬”的同時,也讓稅費優惠政策的活水“精準滴灌”到經營主體,為企業發展注入更多資金活力。
“原來是我們找政策,如今是‘政策找人’‘送上門’……”張漢修稱,核心技術是公司快速發展的底氣,而國家政策的扶持讓他們更有了信心。
同樣,淄博市農業農村局官方也表示:“我們將著力打造培育黛青山軟籽石榴、桓臺腸衣、高青菠菜、沂源果品深加工、博山桔梗、淄川中草藥、臨淄小米醋和蔬菜育苗等鎮域產業示范典型,形成全市農業產業發展新的‘生力軍’。”
如今秋意漸濃,黛青山的軟籽石榴將陸續成熟。面對即將到來的采摘期,汗水與辛勞的傾注、政策和機制的保障之下,黛青山底氣十足。
新生與未來
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黛青山重獲新生。
記者調查獲悉,在淄博,像這樣需要修復的廢棄礦山依然不少。
數據顯示:作為國內120個老工業基地城市之一的淄博,同時還是全國唯一涵蓋資源枯竭城市、獨立工礦區、城區老工業區三種類型的城市。過去,伴隨著長期高強度、大規模的礦產資源開采利用,淄博產生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達到700余處,總面積超過了10萬畝……
廢棄礦山亟待復綠,亦期待新生。
“廢棄礦山的修復效果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礦山的地理位置、破壞程度、土壤和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以及所采取的修復措施的有效性等,要根據不同情況把這些生態瘡疤變成良田、林地、公園、廠區。”淄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與黛青山的經歷相似,位于淄博高新區的四寶山也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當地石料開采、水泥制作立下了汗馬功勞,“鼎盛時有近百家水泥廠和礦山開采企業,年采礦石量達380多萬噸,每天都會有成百上千輛拖拉機滿載水泥礦石往來穿梭。”當地人回憶。
與此同時,“生態瘡疤”也就此出現。
自2005年開始,淄博高新區開啟了礦山關停和生態恢復治理工作,按照“一山一主題,一山一業態”,對花山、九頂山、牧龍山、柳毅山、四寶山、黑鐵山以及青龍山7座山體進行礦山修復治理。
同時,結合山勢地形和空間形態,他們又通過綠色景觀橋、秀水廊道聯通7座山體串珠成鏈,形成獨特的山體景觀帶……如今,一處處山體景觀新地標成了淄博的網紅打卡地。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有不少廢棄礦山在經過治理后完成植被修復或復墾,消除了安全隱患和環境隱患,但后續的利用與發展仍是難題。
這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廢棄礦山都能達到重獲新生、披綠生金的修復效果。
但重獲“新生”已經不易。無論是淄博市黛青山礦坑生態修復治理案例,還是高新區這7座礦山山體的修復治理,都折射出淄博在礦山修復上下的努力。其中,黛青山礦坑生態修復治理案例2023年更是成功入選《山東省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繼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集農、產、學、研、游為一體新模式,完成從荒山到種植再到產學研游的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張漢修說。
離開黛青山時,張漢修前來相送。望著千畝石榴樹花紅似火,他對記者說:“之所以改名黛青山,是有三層含義,一是希望讓綠水青山來替代以前的黑山;二是期許‘青山遠黛’;三是‘黛’音同‘代’,未來需要我們一代代的傳承……”
未來是什么樣子呢?張漢修說,向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進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