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海晨刊
2024-08-15 16:01:08
原標題:日照石臼港
來源:黃海晨刊
原標題:日照石臼港
來源:黃海晨刊
李奉利
日照港是全世界最年輕的五億噸級港口,1982年開工建設,1986年開港運營,即便在全球算起來,它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轉基地,日照港有兩條1000公里以上的鐵路直通港區,這在全國也是少見的。
日照港有石臼和嵐山兩個港區,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會到這里來,感受鯨吞龍吐的生產場景,每一次心中都充滿了感動。石臼港區主要是從事鐵礦石、煤炭、糧食和集裝箱這些貨種的作業,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船舶,在這里靠港或遠航。
每次到海邊的時候都會覺得神清氣爽,而當我面臨一座大的碼頭的時候,更可以感受到一種氣魄,石臼港的碼頭機械很多都漆成了紅色,顯得十分醒目,這些鮮艷的鋼鐵臂膀,在碧水藍天的映襯之下,有非常奪目的畫面感。不管是從碼頭前沿,還是從高樓上俯視,我都能夠感受到碼頭那種大氣恢宏的狀態,這個世界真的是由港口連接而成的。
在石臼港傳統的集裝箱裝卸碼頭,已經改造成為了全自動的集裝箱碼頭,與新建的碼頭相比,這種改造可以實現比較短的工期和成本,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工人的勞動強度和工作條件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現場的所有碼頭機械都不再有人現場操作,幾年內發生的變化,讓人感覺到非常的神奇。日照作為一個港口城市,燈塔自然會成為人們心中的地標。老港區旁邊的日照燈塔公園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網紅打卡地,這里有一座高度超過36米的燈塔,至今仍然有實用功能,為過往船只指引著方向。
其實在日照還有一座更古老的燈塔,那就是老日照人記憶中的石臼燈塔。石臼燈塔是日照地區的第一座燈塔,也是中國華北地區唯一民間自行籌資興建并維護的燈塔,從1933年直到1992年,這座老燈塔承擔了一個甲子的海上導航任務,它見證了日照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變遷。說到這座老燈塔,就不能不提一位石臼所的老鄉賀仁菴。生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的賀仁菴,十六歲進入當時在青島由德國人創辦的禮賢書院就讀,1930年,賀仁菴于青島市館陶路15號設立長記輪船行,被稱為“華北第一船行”,賀仁菴本人也被稱為“華北船王”。
由于石臼所沿岸風高浪急而且經常有大霧,水下又有不少暗礁,所以不時有船難發生。當年賀仁菴多次向青島海關呈文,愿自備資金,在石臼海邊建造一座燈塔,引領海上船只航行,于是便有了這座保留至今的老石臼燈塔。石臼燈塔的結構是八棱八角的棱臺形狀,共有五層,每層的斷面和高度都逐漸縮小,建筑材料完全是就地取材,用的是日照絲山本地的花崗巖。燈塔就構筑在石臼咀的礁盤上,燈塔西側還建了五間同為砌石結構的燈塔值守室,讓這一組建筑看上去更像是長出來的,與當地的自然環境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塔身上有一塊四米高的石碑,上面的篆字寫的是“沈公紀念之碑”,感念的是沈鴻烈幫助石臼所驅逐土匪的恩情,賀仁菴特將此燈塔以沈鴻烈的字“成章”命名為“成章紀念塔”。在燈塔的南面,有一面新修建的“史料墻”,上面記錄了燈塔的前世今生。
史料記載,石臼建村于北宋以前,村民以捕魚為主。元代從瀏家港海運漕糧,經這里轉運至直沽。到了清代,石臼所的商貿更加繁榮,人流自然也會隨之增加。清代的安徽桐城詩人、清浦教諭方正玭曾經來過石臼所,寫下了《石臼所觀海》的七言律詩。刻石上的詩描繪了當時的繁榮情景:
江淮紅粟達神京,轉運都由石臼行。
鮫室冰綃留楚客,鯉堂銀甲撥蠻箏。
懸燈洋貨舟中市,插漢虹梁郭外城。
坐擁貔貅當地險,備倭分設水師營。
為此,我還專門查了查教諭,這是個學官名,起源于宋代,主要負責文廟祭祀和教育所屬生員,在元、明、清三代,各縣均設有教諭一職。浮雕墻上記錄了賀仁菴先生的生平事跡,以及燈塔修建的場景,也展示了當時輪船公司的幾條典型的船,以及傳統的木帆船和輪船上水手們工作的場景。這座燈塔在1953年的時候歸了海軍,一直使用到1992年新的燈塔落成。如今的燈塔已經成為了日照市的一座歷史建筑,它見證了這座因港而生的城市不斷成長的過程。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賀仁菴奉令將長記輪船行七艘輪船放水沉沒于膠州灣,延滯日軍在青島的登陸。當時的政府也頒發過證明書,那是一段悲壯而屈辱的歷史。
我從燈塔的值守房進入了建筑的內部,石頭建筑的地面上還擺放著以前日照燈塔的名牌石碑,這座燈塔已經被當做文物保護起來了。燈塔的內部有窄窄的旋轉樓梯,可以登到塔頂。塔內的每一層都有木板的分隔。我沿著樓梯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漸漸登上頂層,燈塔的頂層第五層是燈室,燈室內原來有一組法國原裝煤油燈,玻璃燈罩前裝有法國制的原裝聚光放大折射透鏡,以人工手搖方式上足發條,使燈座以緩慢的速度不停轉動,據說光程可遠播出十四海里,有多少過往船只和附近的漁民受過他的庇護呀?燈塔頂層各面墻上都有窗戶便于光線傳出,有一扇門通向外面的環廊,我打開門上的插銷來到塔外,在環廊上,日照港的老港區一目了然。
當年日照港最初的煤碼頭已經升級改造為大宗干散貨智慧綠色示范作業區,堆取料機正在翻堆煤炭,一派現代化港口的繁忙景象。暫時貯存的煤堆都由綠色的油布苫蓋,這也是山東港口各港區的常見風景。這片堆場很快就要移至離市區更遠的地方了,沿海的部分已經“退港還海”,變成了美麗的沙灘。在日照,港口不僅僅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也正在成為綠色環保的引領者。燈塔構筑在花崗巖的地基上,由于地基穩固,我從塔上下來的時候還看到了塔基旁邊的國家一級水準測量點。從日照港區出來,我往燈塔廣場的方向走,路上經過了石臼港廣場。我以前認真探訪過這個廣場。
石臼港廣場以建港紀念碑為中心,采用向心式布局,通過一幅幅石刻浮雕展現了日照港口人勇毅前行的奮斗故事和石臼港選址建港的歷史過程。1985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視察石臼港時,看到正在建設中的石臼港,提筆寫下了“黃海灘頭千年睡,日照東岸巨港出”的詩句,如今,這詩句被刻在了石頭上,據說也是東港區的來歷。建設者的形象被濃縮在一座開拓者的雕塑當中,而為日照港選址不斷上疏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兩位科學家也被永久定格在這里,他們是侯國本先生和劉濟舟先生。在日照老燈塔的廣場上,我也看到了日照地名的來歷,石臼建村始于北宋之前,石臼之名因自村后有大片裸露的花崗巖,其上遍布碓臼狀石穴而得名的說法似乎更合邏輯一些。
日照當地的同事領著我到海邊去了一趟,其實那也是我多次去過的海邊,只是沒有仔細觀察罷了,就在燈塔廣場那里。穿過沙灘,走到海邊的礁石上,我真的可以看到礁石上那一個又一個石臼般的石坑,由于正在退潮,石坑里積滿了水。我覺得由于這樣的原因,把這個地方稱為石臼是最為合理的。回到我住的酒店,我可以透過窗戶遠遠地眺望日照港的港區,我的視線穿過居民樓的頂部,可以望到密密麻麻的橋吊和門機,港口永遠在不舍晝夜地作業,總是那鯨吞龍吐的狀態。旁邊鐘樓上的時鐘不停地旋轉,見證了日照港從無到有的過程,只要時鐘在轉,石臼港區也在不斷發展。
日照港的碧波大酒店里有一組老的壁畫,其中有一幅表現的是后羿射日的故事,我想這也是日照港一代又一代的港口人鍥而不舍的精神寫照。如今的日照已經是一座港產城融合的現代城市,“港”成為了日照產業和城市發展的基石,“產”已經是港口和城市發展的支撐,而“城”則成為港口和產業發展的依托,祝愿這座年輕的城市越來越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