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4-07-03 10:21:07
原標題:山東車牌之歌爆火出圈,全網都說山東話?
來源:舜網
原標題:山東車牌之歌爆火出圈,全網都說山東話?
來源:舜網
山東話火了!最近,一首用山東方言演繹的《山東車牌之歌》在互聯網平臺爆火出圈。“魯A濟南車,魯B青島的,魯C淄博魯D棗莊……”朗朗上口的歌詞、簡單隨性的旋律,配上獨特的山東口音表達,引發各種“玩梗”,各地文旅持續跟進,“學幾句山東話”堪稱短視頻平臺流量擔當。與此同時,好奇的網友進一步發問——山東人為啥總愛說倒裝句?管QQ號叫球球號?悶悶車又是什么意思?
語言與文化是一對孿生兄弟,山東方言鮮明的特色是齊魯文化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側面。方言的擴散實際上就是社會文化的擴散,在這一過程中呈現出別樣的景觀,包括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審美情趣以及藝術形式。即便在互聯網時代,方言的熱度只增不減,且擁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激發人們塑造地域身份與情感的認同。那么,樸實接地氣的山東話歷久彌新,能品出幾重味?又掌握了何種爆款密碼?
“幽默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塑造了一方生動鮮活的語言。山東方言的網紅之路,始于網友的精彩演繹。B站上一條播放量過200萬的視頻,主題是“山東話對顏值的影響有多大”,讓人們全面感受到了語言帶來的沖擊力。比如《還珠格格》中的紫薇楚楚可憐與皇上父女相認時,濟南人紫薇的介紹大概是:“下雨豁(夏雨荷),是俺娘。”而大明湖畔夏雨荷與愛人告別不舍之際,應該會這么說:“請尼不要走,俺舍不滴尼走……”雖說這屬于合理的想象,但也激發了廣大網友對山東方言的詮釋。于是B站涌現出一個熱門賽道,“把山東話放在不同角色身上”,產生了出其不意的喜劇效果,林黛玉反倒顯出幾分倒拔垂楊柳的姿態,甄嬛多了一些憨厚的可愛,女兒國國王竟如此接地氣。
在反復的玩味中,網友體悟到了山東方言的精髓——樸實親切,也不乏幽默。除此之外,互聯網上流傳的山東話的幾大顯著特點中,倒裝句當仁不讓,山東人把倒裝句的幽默感運用得爐火純青。央視主持人康輝曾問倪萍:“我聽說山東人愛說倒裝句。作為山東人,你會這么覺得嗎?”“沒有吧,我覺得。”倪萍脫口而出的回答讓觀眾忍俊不禁。有人表示自己問山東朋友“你看我這件衣服怎么樣”,山東朋友回答:“有點小感覺。”再問:“什么感覺?”回:“有點小。”短短幾句,山東人說倒裝句的形象躍然紙上。
當下,倒裝句表述已成為互聯網平臺熱鬧非凡的創作素材,不少山東網友下場現身說法。網友“主持人大倩倩”生動演繹山東倒裝句怎么說的視頻收獲了48萬點贊,“豆角炒好了你快吃吧”可以轉換為:炒好了豆橛子恁快吃吧、豆橛子恁快吃吧炒好了、炒好了吃吧恁快豆橛子、快吃吧恁炒好了豆橛子……
追根究底,有觀點認為倒裝句是一種古風傳承、文脈延續,因為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是倒裝愛好者。《論語·述而》里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中南大學教授楊雨解讀:“甚矣與吾衰也,就是倒裝,將程度副詞放在前面,表示衰老得太厲害了。后面一句又是個倒裝,久矣表示太長時間了。孔子在這里主要是表達一種強調,(這樣的表述)確實能夠營造出不同的感覺。”在古代文學中,無論是詩歌、詩詞,還是其他文體,倒裝句都是常見現象。或許,山東人如此愛說倒裝句,離不開對這一語言習慣的深入繼承。
“熱梗味”
“惜字如金”也是山東話一大特色。有博主解讀“山東人管QQ號叫球球號”,把“Q”念成“qiu”,屬于口腔發力最省事的一種讀法,也是大多數山東話表達習慣的底層邏輯。
短視頻平臺時常有網友對經典的山東話表述進行演繹,不僅贏得許多點贊,還成為現象級作品。譬如,對來家吃飯的客人表示歡迎,別的地方或許會用:“別客氣,當自己家一樣,快多夾點菜吃。”山東人則能用一個“叨”字解決,不僅沒有怠慢之感,還顯得熱情又利落。類似熱門表述不勝枚舉,“你說什么我沒聽清?”山東話版:“an?”;“請你往旁邊挪一挪”山東話版:“qie”;“天吶!真的好燙!”山東話版:“fa!”;“我的東西找不到了”山東話版:“耶?”
方言是特色文化的載體,地域性格的外在表現,可以看到,山東方言在使用習慣上與山東人特有的文化性格一脈相承。愛用倒裝,其實是要把主題和觀點表達出來、先展示重點。表達簡潔,“能用一個字解決,絕不說兩個字”,用最簡單的話表達最清晰的意思,主打直抒胸臆。這些特征與直爽、豪放的山東人如出一轍,沒有什么彎彎繞繞。
普通話的普及、大眾傳媒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讓方言的傳承和使用受到了影響。但山東話仿佛不用擔心式微,它在短視頻平臺擁有著堅定的受眾,“人人都能說幾句山東話”不僅不土,反而得到了網友的爭相模仿,“老師兒”“豆橛子”“哈啤酒”“生活很滋兒”等表述轉化為熱梗。僅一條“用山東方言打開山東”的文旅挑戰視頻,就得到了18.3萬網友的回應。
山東話與生俱來的“梗味”,帶來了巨大的二次創作空間。語音、詞匯以及語法上都顯現出鮮明地域特色,有趣、獨特、言簡意賅……這些突出表演暗合了當下梗文化傳播的邏輯,因此,越來越多的方言梗在互聯網空間被制造傳播。除了原本的傳情達意,山東話的獨特表達習慣在塑造趣味、拉近距離、連接情感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極易引起共鳴,喚起人們的集體回憶。而一句山東話之所以能夠像一個熱梗那樣得到迅速傳播,來源于無數網友對其進行跟風式的即興改編。在反復的造梗與玩梗之間,達到了更強的視覺沖擊與傳播效果,讓山東話在網絡時代迎來了一輪輪狂歡。
“文化味”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方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山東方言沒有消失于歲月長河,歷久彌新、越嚼越香,離不開“文化味”的加持。有網友把山東方言分為三種口味:魯北的大蔥味兒、魯南的煎餅味兒和半島的海蠣子味兒。通俗形象的比喻,已經點出山東方言的三大派系。
按照《中國語言地圖集》,山東內部可以細分出三種方言:山東半島說的是膠遼官話,魯西北是冀魯官話,魯西南是中原官話。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等地屬于冀魯官話區,菏澤、棗莊、濟寧、臨沂等被劃入中原官話區,青島、威海、煙臺等則屬于膠遼官話區。濟南的“老師兒”、青島的“哈啤酒”、濟寧的“倍兒倍兒哩”、淄博的“迂闊”、棗莊的“奏嗎起”、泰安的“勃梗子”……不同地方貼近生活的方言表述,顯示出各地的文化特色,傳遞著一方水土的煙火氣。
現代的山東話,是在明清山東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運用了山東方言的詞語。《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集》中的對白和唱詞,使用非常地道、純熟的魯中方言所寫,現在捧讀依舊倍感親切。蒲松齡的《日用俗字》,孔尚任的戲劇《桃花扇》等都是反映山東方言的材料。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歷史和地域文化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沉淀在方言之中,與地理、民俗、文化背景等緊密相連,從這個角度看,山東方言不僅不土,反而蘊含著濃濃的文化味。
口口相傳為方言的生命力所在。近年來,方言的魅力凸顯,守護方言被提上日程,方言電影、方言電視劇、方言說唱等形式層出不窮。而山東話在互聯網平臺的輪番走紅,正是生動展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吸引力,開辟了一條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傳承的新路徑。
原標題:山東車牌之歌爆火出圈,全網都說山東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