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06-10 14:46:06
原標題:山腳下的“博士村”②|不比“房子車子”比學習,博士和村民聯合捐5萬元修橋“回報家鄉”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山腳下的“博士村”②|不比“房子車子”比學習,博士和村民聯合捐5萬元修橋“回報家鄉”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陳洋洋 張海振 日照報道
近日,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有個不起眼的小村子,因“盛產”博士而走紅。
全村僅有380多戶人家,卻走出19名博士,22名碩士研究生,加上本科生和專科生,全村共考出近100名大學生,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博士村”。
這是怎樣的一個神奇的鄉村?高考前,海報新聞記者實地探訪,講述山腳下的“博士村”走紅背后的故事。
清華博士、人大博士
村里名校學霸“濃度高”
6月4日,高考臨近,走進燕河村,整個村子都十分安靜。
這個小村莊坐落在山東五蓮縣汪湖鎮,村子三面是山,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
盛夏六月,天氣炎熱。一大早,勤勞的村民們大多不在家,紛紛下地干活去了。田野里小麥一片金黃,櫻桃園里,一棵棵紅色的果實掛在枝頭,到處是豐收的喜悅。
臨近中午,幾位村民坐在街邊陰涼處乘涼。
“我們村是博士村,很多人家都有大學生。”村民毛德樂高興地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在燕河村,說起“博士村”的稱號,人人都很自豪。在燕河村,走幾步就能碰到一戶博士家庭。
“我們村考出了19名博士,22名碩士研究生,大學生一共近100名。”燕河村黨支部書記韓玉花告訴記者,村里家家戶戶鼓勵孩子讀書,平均20戶就出一個博士,4戶就有一個大學生,有的一家就有三個博士。
在燕河村,還有一條“博士街”,僅有幾百米長。“博士街”從南到北貫穿整個村子,沿著這條街一路走過去,周圍會遇到多個“博士之家”,所以被人們戲稱為“博士街”。
“這條街周圍就有5個博士。”韓玉花告訴記者,有的博士家還是前后鄰居,村里第一個博士和第一個博導家,就是屋前屋后。
“這個村考出去的大多數博士我都教過,村里的第一個博士,還有第一個博導,都是我當年的學生。”汪湖鎮初級中學退休老師毛德杰說,燕河村村民很重視孩子教育,當年自己下班路上常常被村民攔住請教孩子教育問題,如今自己退休,看到孩子們名校博士畢業,也非常欣慰。
“我們村的孩子們勤奮好學,有的初中高中就在省級和國家級奧賽中多次獲獎。”毛德杰告訴記者,村里的風氣很好,空余時間,學霸還很愿意幫助大家一起進步,他們還常常給有學習困難的同學講題。
在燕河村,記者見到了村里新統計的一張特殊的“學霸”表格,上面記錄著村里考出去的眾多人才。記者看到,多名畢業于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學校,他們中的很多人,畢業后憑借自己卓越的才能進入到外交部、中國科學院等單位。
“今年我們村里有好幾個孩子高考,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秀,考試常常考第一,估計也能考上好大學。”多位村民高興地說。
盛夏時節,小麥和櫻桃陸續成熟,田野迎來收獲的時節。燕河村的村民和孩子們一邊勤勞在田野,一邊勤奮在考場,一起迎接“豐收”。
不比車房,比學習的“村風”
“我們村從來不是比誰家有錢,不比吃穿,比的是誰家的孩子優秀,誰家的孩子學習更好。”村民許言花告訴記者。
“誰家考上一個博士,那村里的孩子都向他學習。”毛德杰告訴記者,村里當年毛增星第一個考上博士,村里的很多孩子都把他當作榜樣。
如今已經是博士生導師的毛祥龍,當年也曾把毛增星當作榜樣之一。后來,毛祥龍自己從清華博士畢業后,投身國家科研事業,年紀輕輕就成為博士生導師,也成為了村里后輩們的榜樣。
在燕河村溜達一圈,記者幾乎聽不到村民討論誰家有車有房賺錢多,都在討論誰家孩子學習好。
勤學好學的村風,在這個小小的村子流傳,一茬又一茬的學子們,前方有目標,眼中有光,學習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在這背后,還有一個“秘訣”。燕河村村民極其重視孩子讀書,在孩子的教育上毫不吝嗇。
“我們一些村民說,再困難也會鼓勵孩子讀書,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考學。”韓玉花告訴記者,在這個小村莊,無論多困難的家庭,只要孩子愿意讀書上進,家長們都會盡最大努力供應。
記者了解到,在這個不算富裕的小鄉村,勤勞樸實的村民們眼中,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因此家家戶戶都鼓勵孩子好好讀書,希望孩子走出家門,過上更好的生活。
以村民王翠秀家為例,一家出了三名博士,分別從武漢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畢業。村民趙德英家,兩個孩子也都是高學歷,其中一個考上了博士,從事航天相關工作,走出了小鄉村,為國家作貢獻。
村民告訴記者,每年高考和考研、考博時節,都是村里的大事,人們等待著,村里的孩子再多考入幾個名校,大家準備給他們好好慶祝一番。
博士心懷家鄉
與村民共捐5萬元為家鄉修橋
在燕河村,有一座嶄新的小橋,叫做“好運橋”。
盛夏時節,雨季未至,橋下的小河還沒有漲水。人們從橋上來來往往,走向回家的路。從外返鄉的博士們,站在橋上,就能遠遠看見村子。
去年夏天,這里還是一座小土橋。一場暴雨之后,土橋因暴雨侵襲受損嚴重,老人孩子經過時十分危險,村里決定想辦法建一座新橋。
聽到這個消息,村里的博士、碩士們紛紛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我們村的博士們和在外創業人才帶頭捐款,大家紛紛獻出愛心,很快就籌了5萬塊錢,建成了這座新橋。”韓玉花感慨說。
新橋修好后,有人寫了一首詩:
在外游子懷鄉愁,
關心家鄉道路修。
好運橋頭人人走,
誰走誰有好兆頭。
學生走過成博士,
青年走過找好友。
“家鄉有困難,大家遠隔千里,卻能第一時間鼎力相助。為了感謝大家,我們決定將其命名為‘好運橋’,希望這座橋能為村民和在外游子們帶來好運。”韓玉花說道。
知識能不能改變命運?在燕河村,很多人或許找到了答案。
外交官、科學家、醫生、博導、教授、工程師……記者注意到,從這個小村莊長大,通過高考走出去的孩子們,一路考研、考博,許多人早已成為國家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
據韓玉花介紹,村里走出去的博士、碩士、大學生每逢假期都會回鄉,與村里的學生進行經驗交流和學習指導,為學生們樹立了榜樣。去年,韓玉花趁博士們回老家,專門蒸羊備菜,請博士們聚餐,嘗嘗家鄉菜,敘敘家鄉情。
“我們村的博士們,為家鄉爭光,我們也為他們自豪。”韓玉花說,希望未來,村里的孩子們繼續向他們學習,好好讀書,考上理想的大學,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