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島都市報
2024-03-05 09:59:03
原標題:青島最后的千畝鹽場
來源:半島都市報
原標題:青島最后的千畝鹽場
來源:半島都市報
年的大年初一前后開始儲備一年的海水,這個時候海上的漁船基本上不出港了,養殖業也沒有往外瀉水的,海水潔凈,浮游生物也比較少。”徐奎鵬指著遠處的幾個小房子說,“我們會啟動抽水機,將鹽場納潮溝里的潔凈海水通過水泵提到我們的水池中,然后再引入到鹵臺中儲存起來使用。”
“第二個工藝就是制鹵,這么多海水不可能同步進行,就像我們前面介紹的,在這個環節我們通過三個等級的鹵臺來逐級進行操作。一般初級鹵臺海水濃度在10個波美度以下,中級鹵臺在10到20個波美度,高級鹵臺在20至26個波美度。”因為日照強度和風力大小不同,每個鹵臺的波美度需要鹽工憑借設備和經驗去檢測。“檢測的時候我們一般會選擇中間深度的位置進行,同時還要多點位檢測,一旦達到臨界值,初級鹵臺的海水就會放到中級鹵臺去,以此類推,一旦達到26個波美度,我們的鹵水就會放入結晶池中。”
進入結晶池的鹵水,就到了制鹽的第三步,也就是第三個工藝——結晶。“結晶工藝是將達到飽和的鹵水,也就是26個波美度的鹵水灌入結晶池后,在結晶池中繼續蒸發濃縮,以晶體形式逐步析出原鹽的過程。”徐奎鵬介紹,在生產大顆粒鹽的結晶池中,有一門手藝叫做拉碴,也叫活碴。“大顆粒鹽是一個個六面體,如果不拉碴,大顆粒鹽會沿著一個方向長成一個平面,這樣會導致減產,拉碴的作用是讓它六個面都能接觸到鹵水,都長鹽。”
在大顆粒鹽的結晶池中,每到蒸發量升高的季節,鹽工師傅都會穿著防水褲、拖著很寬的爬犁在結晶池中拉碴。“每個池子的頻率要根據蒸發量來看,蒸發量高的時候頻率也會高,夏天的時候每天都要拉碴。”記者了解到,進入秋天后,結晶池中的大顆粒鹽能達到二十多厘米厚,鹽工們在結晶池中工作十分辛苦,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收鹽是生產海鹽的第四個步驟,也是最后一個步驟,可以具體分為撈鹽和堆垛。”徐奎鵬介紹,根據海鹽生產品種的不同,撈鹽的方式也有所差別。“普通大顆粒海鹽一年只需要撈鹽一到兩次,運用扒鹽機和運鹽車將鹽從結晶池撈出送至鹽臺子,然后運用堆垛機將鹽堆積成垛。這個拍垛也是個技術活,一旦拍不好鹽垛就有滑塌的風險。”最后,鹽垛堆好之后,鹽工們會用塑料篷布將鹽垛蓋好,以免漏雨發生損失。
“古法灘曬海鹽,則有所不同,它需要每天撈鹽,受壓工人運用推鹽耙,利用水的動力將細鹽堆起,再控鹵包裝,整個過程不能使用任何機械,全靠人工操作,為了提高出鹽率一般是在晚上進行,并且不能開燈避免有小飛蟲影響海鹽質量。”徐奎鵬說,近兩年東風鹽場根據市場導向調整生產模式,已經不再生產灘曬海鹽,灘曬海鹽工藝通過鹽業博物館的方式留存。
>>>特寫
入行30多年,跟鹽場融為一體
如今55歲的徐奎鵬已經扎根在東風鹽場33年,東風鹽場承載著他的青春,他對這片鹽場有著特殊的感情。“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爺爺和父親走進了鹽田,父親和爺爺在工作,我就在一旁玩耍,與這個鹽場的緣分從兒時就已經注定了。”
1991年,徐奎鵬正式進入鹽場工作,接過了父親和爺爺的接力棒。“一直以來,對大海都抱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敬之情,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享受著大海的饋贈,真正成為一名鹽業工人后,這種感覺更加深刻。”
曬鹽,可能在別人眼中是“清水撈白銀”的好差事,但徐奎鵬告訴記者,這背后的辛苦只有曬鹽人自己知道。“在二三十年前,天氣預報還不那么發達,我們就自己學會看云識天氣。提前做好防雨的工作,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鹽池里的鹵水該進行什么操作了,這些步驟一步不能少。”數十年的鹽場工作,徐奎鵬已經和這片鹽田融為了一體。
記者了解到,這千畝鹽場已經是徐奎鵬的家,沒有什么特殊的情況徐奎鵬基本上全年吃住在鹽田。“看到這片鹽田,對我們這些鹽工來講就感到心安。”徐奎鵬最大的心愿就是青島鹽業的歷史被更多人記住。
>>>傳承
轉型打造青島海鹽博物館
21世紀初,鹽企轉型,企業開始退鹽開發,鹽田面積減少,原鹽產量隨之減少。至今,整個青島鹽區僅余東風鹽場三工區這千畝鹽田。相對于往日來講,如今的東風鹽場更多的是一種符號的象征,作為我國海鹽的發源地,這里有老一輩的回憶,飽含老青島人忘卻不了的味道。
“除了鹽田人,人們基本不會走進鹽場,哪怕是生在海邊長在海邊的青島人,對制鹽都不是很了解。”徐奎鵬告訴記者,為了留住青島制鹽歷史,傳承古法制鹽工藝,東風鹽場也在轉型增效,2023年9月份,依托東風鹽場三工區,青島海鹽博物館開門納客。
記者了解到,青島海鹽博物館占地2855平方米,設計基本陳列6個單元,分別是“歷史悠久”“艱難生存”“工藝領先”“多元發展”“時代追夢”“鹽人匠心”。藏品包含638件青島市鹽場歷史資料及鹽業機械和工具,是青島鹽區鹽業發展最具代表性的物品。
“我們先后到西海岸新區、老東灘、龍泉、尹家山、即墨大橋、泊子等鹽場遺跡和歷史古跡進行考察考證,走訪了近百位老鹽工和鹽務系統工作者,獲取了大量相關資料。先后從國家電影資料館、壽光鹽業遺址、揚州儀征、原鹽務局檔案室、老鹽企、離退休職工和民間等征集老物件,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博物館負責人介紹,青島海鹽博物館是傳播青島海鹽故事、傳播青島的一個窗口,已經成為展示青島鹽業文化的金色名片,成為提升青少年科學文化素養的第二課堂。
“開館以后,博物館跟我們的鹽場實現了聯動,已經接待了數千學子零距離體驗,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了解到青島海鹽文化和古法制鹽工藝。”相關負責人介紹,海鹽博物館旨在展示青島海鹽蘊藏的特色文化,再現青島鹽區的千年歷史和時代風貌。今后將為傳承鹽業優秀歷史文化、推進青島市工業遺產保護工作、豐富青島市中小學生社會課堂和科普實踐貢獻力量。
除此之外,記者在鹽場看到,一些太陽能發電板也已經安裝。“企業也在探索在這片鹽灘上進行綠色發展,走光伏發電的路子也是企業轉型的一種探索模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鹽場的用電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后續光伏發電可能會并入電網,創造經濟效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