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02-11 15:56:02
原標題:來自青島!登上春晚的這條“龍”到底有多厲害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來自青島!登上春晚的這條“龍”到底有多厲害
來源:科技日報
2月9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團隊代表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在耳熟能詳的動畫片插曲中,分享童年歡樂時光,致敬深藏心底的“海洋夢”。“蛟龍號”的家,是國家深海(青島)基地,就在山東。
2023年,我國“蛟龍探海”成果頻出,“大洋號”“大洋一號”“深海一號”船完成大洋4個航次調查任務,“曼塔號”“洞察號”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海利器”協同作業……特別是當年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曼塔號”2022年作業站點,評估擾動后的環境恢復狀況,不斷推動深海綠色采集技術改進與完善,助力大洋科考形成“多個海域、多種資源、多船作業”的海上調查格局。
神秘的海底世界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和無數未解之謎,為了研究深海奧秘,中國科學家嘔心瀝血,研制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2012年6月15日,我國首臺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首次在馬里亞納海溝海域下潛,下潛最深至6671米。6月24日,“蛟龍號”首次突破7000米,潛至7020米。6月27日,“蛟龍號”下潛至7062米,創造了此前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蛟龍號”即將布放。
大器“晚”成
我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起步較晚。
20世紀末,隨著國際海底資源調查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國家對載人潛水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此前,美、法、俄、日4個國家已經掌握了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生產出“阿爾文號”“鸚鵡螺號”“和平一號”和“深海6500號”等載人潛水器。
2001年,國內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級專家以及政府部門負責人達成共識:要制造中國自己的載人潛水器,深度7000米。
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準了“關于啟動7000米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的請示”。那時,中國研制過的載人潛水器最深只到過600米。一步跨到前無古人的7000米深度,似乎“天方夜譚”。作為我國海洋技術發展的最前沿與制高點,載人潛水器開啟中國式自主創新道路。
2017年6月13日,“蛟龍號”在海底作業3小時16分鐘后,從水下6684米的雅浦海溝海底浮出水面。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系統包含了載人潛水器本體系統、載人潛水器水面支持系統、母船增改裝系統和潛航員培訓系統,是個復雜的大系統工程。
在近十年的研制過程中,科研人員攻克了無數難關,實現了耐壓球殼的極限承載能力等16項關鍵技術零的突破,以及近底自由航行和懸停定位等四大創新,載人深潛技術有了質的飛躍。
2007年9月1日,在多部門合作下,許多科學家魂牽夢繞了無數次的載人潛水器終于組裝完成。
自2009年起,“蛟龍號”連續4年在不同海域開展了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7000米級海上試驗。“蛟龍號”一步一個腳印,取得每一次海上試驗的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結束7000米級海試第四次下潛試驗,安全返回試驗母船。此次下潛最大深度達7020米。
“蛟龍”探海
“蛟龍號”從誕生到使用,可劃分為海上試驗、試驗性應用和業務化運行3個階段。
2012年結束海上試驗,“蛟龍號”轉入試驗性應用階段,為科學家搭建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穩定可靠平臺,培養專業化業務支撐隊伍。
在為期5年的試驗性應用中,“蛟龍號”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潛入海山區、冷泉區、熱液區、洋中脊,探索多金屬結核勘探區、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富鈷結殼勘探區,亮出“十八般兵器”,次次圓滿完成任務。
剛剛出海的“蛟龍號”。
2017年,在試驗性應用航次完成后,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啟動“蛟龍號”整體性能技術升級。
全面大修歷時15個月,“蛟龍號”共完成載人球殼結構全壽命監測、框架結構調整設計與建造、水下燈光視頻系統改進、作業接口規范與增加等9大類技術升級。
此后,“深海一號”船搭載“蛟龍號”赴南海,開展技術升級的兩大類8項驗收海試;“深海一號”船搭載“蛟龍號”赴西北太平洋深淵區開展7000米級作業。兩次大難度作業中,驗收專家組給出了99.25分的綜合評價,“蛟龍號”完成“進化”。
從立項到研發,從海上試驗到試驗性應用,再到業務化運行,“蛟龍號”南征北戰,百余次下潛,次次圓滿,為中國探索深海打開了一扇大門。
搭載“蛟龍號”的“深海一號”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