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3-10-14 17:00:10
原標題:推動校城融合,青島走在全國前列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推動校城融合,青島走在全國前列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10月12日至14日,為期3天的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在青舉行,其間舉辦了50余場高水平學術會議和論壇,其中“校城融合”成為專家、學者熱議的“高頻詞”。專家、學者們圍繞“校城融合”主題,碰撞觀點,探討做法,共話未來,積極探索城市與高校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機制,推動城市與高校同頻共振、深度融合、共建共贏。
深化校城融合是必然選擇
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管培俊看來,推動校城融合是新時期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使命。充分發揮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優勢,深化校城融合是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校城融合深度發展日益呈現出雙向賦能、協同共進、合作共贏、和諧共生的良好態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校長李術才認為,城市為大學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和發展空間;大學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科學研究的生力軍、主力軍,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撐。在青島,這座城市為山大的新校區建設給予了大力支持。山大則制定《打造“山大系”品牌服務青島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更好服務青島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共享機制,將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有序向市民開放共享,打造區域性的文化地標和文教中心。
“青島模式”提供典型示范
據悉,青島現有高校29所,高等教育機構24家,全日制高校在校生47.23萬人。青島積極探索校地融合發展路徑,重點扶持在青高校22個本科學科和50個高職專業發展,成立10個重點學科發展聯盟,初步形成了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校地協同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
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在青高校也主動擁抱青島城市發展,積極融入城市建設,為青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如山大與嶗山區、城陽區等區市以及青島地鐵、海爾、海信等企業共建了青島虛擬現實研究院、海信研究院、碳纖維復合材料海洋應用工程技術研究院等,在青島地鐵、海底隧道等建設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2017-2021年,海大共培養畢業生33361人,其中本科生18446人,碩士生13245人,博士生1670人,留青率約40%,特別是博士留青就業的比例占博士畢業生人數近一半,這為青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高端人才支撐;中石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雙創生態,實現校地深度融合,力爭通過三到五年,孵化培育優質科技型企業100家,集聚引育各類創新人才5000人以上,躋身國內一流、行業著名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探索校地融合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扒鄭u積極推動實施高等教育校地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在推動校城融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堅持適合城市發展定位、適合學校發展特色的校城融合發展思路,更好助力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為推進校地融合發展提供了典型示范?!惫芘嗫榍鄭u的校地融合發展模式點贊。
攜手打造高質量發展共同體
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校城融合的協同效應,成為與會專家們討論的熱點。管培俊認為,要堅持系統思維,推進校城融合科學發展;要強化創新驅動,推進校城融合協同發展;要聚焦文化引領,推進校城融合和諧發展。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監事長孫維杰則認為,堅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地方高校要增強與城市產業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要與城市的發展雙向奔赴,更好發揮高校創新優勢和策源功能,統籌推進基礎研究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聚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學科+人才+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把學校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探索校地融合發展新路徑,要充分發揮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和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打破空間限制、觀念桎梏與體制圍墻,探索構建省市區聯動,城校企共建的‘大學+全域’融合格局,推動校地資源共享、人才共用、平臺共建,將大學與城市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共同體,促進大學資源轉化為新經濟、新業態,形成大學發展的新優勢、區域發展的新動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苯逃筷P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秘書處行政顧問張文忠表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