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導報
2023-07-19 18:21:07
原標題:山東“打樣”海洋產業生態圈
來源:經濟導報
原標題:山東“打樣”海洋產業生態圈
來源:經濟導報
◆導報記者 孫羅南 威海 煙臺 濰坊報道
濰坊昌邑北部,一座座高聳的白色“大風車”矗立,隨風旋轉著臂膀,見證著這座濱海小城風電項目的迅猛發展。
地處萊州灣南岸的昌邑,海岸線長53公里,遼闊的海域孕育了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牧場的布局與風電場的建設也不謀而合。
在這里,正探索著全新的產業——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
7月13日,經濟導報記者來到昌邑北部,全國首個海上風電生態環境監測觀測站就坐落于此,主要應用于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的建設。
顧艷鎮是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的副教授,在這里做技術支撐工作。“一開始,對風電的建設有很多質疑的聲音。”顧艷鎮對經濟導報記者說,他們前期通過調研,提出了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觀測設備,“通過對風電場的觀測,來證明風電場的建設會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來證明海洋牧場和海上風電是可以融合發展的。目前可以看到,現在是一個好的態勢。”
山東率先在全國建設的“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示范項目,構建了 “綠色經濟+藍色糧倉”的產業新模式,也是山東海洋產業生態圈發展的一個縮影。
經濟導報記者近日在威海、煙臺、濰坊采訪時注意到,山東的海洋牧場呈現“多點開花”的局面,不僅與海上風電相融合,還突出了多產業融合發展,深度嵌入山東的海洋產業版圖,與此同時,經濟與生態的疊加效益,也勾勒出了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一條新路徑。
海洋牧場風電融合
起初,當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的想法醞釀之時,伴隨稱贊聲到來的也有質疑聲。
研究海洋生態動力環境觀測和預警預報的顧艷鎮,向經濟導報記者講述了些許行業狀況,“最早之前提出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的項目之后,一直持續有些質疑的聲音。一方面海上風電在海上施工的時候,會對海洋環境造成一些破壞;另一方面,風電裝機建設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噪音。另外,風電會有磁場,也會對周邊的魚類或經過的一些鳥產生感應,對生態環境造成一些影響。”
為評估海上風電建設,新型的觀測設備應運而生。“前期通過一些調研之后,我們提出建一個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觀測設備,這個觀測設備可以通過對海上的水溫、水質環境,以及各種各樣的要素觀測,來實現對海洋牧場的環境和海上風電建設環境的生態效應評估,從而了解海上風電建設對于生態環境影響。”顧艷鎮說。
這樣的觀測在風電場建設之前就開始了。“我們是2015年風電場還沒有開始施工的時候,就把設備建在這里進行建設前期的工作。”顧艷鎮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觀測設備正式運行是在2019年5月下旬,而且,“山東這邊是第一個。”
經濟導報記者看到,這一觀測設備帶來的水下實時視頻里,魚兒穿梭游動的畫面實時呈現。
多年前,從投放人工魚礁開始,海洋牧場的概念應運而生。“在海里投放了人工魚礁,魚礁的作用就是吸引魚在這里安家。”顧艷鎮對經濟導報記者說,“海上風電在建設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在海里面打樁,這個樁實際就成了魚類非常好的安家的地方。”
“我們通過水下實時的觀測可以看到,漁業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顧艷鎮說,“從這方面就可以了解到,不是大家想象得施工會造成水體非常渾濁。通過水質環境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好的反饋。”
“對于山東海洋牧場風電融合這個項目,我們還會陸續開展更多的研究,來保障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產業的健康發展。”顧艷鎮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催生產業基地
在山東,海洋牧場一直處于快速發展期。
7月12日,在威海榮成的愛倫灣國家級海洋牧場,站在高處遠眺,盡覽整個海灣的景象。
“一片海里,養什么?養多大量?在以前傳統粗放式養殖模式下,主要取決于經濟價值,哪個品種更掙錢,就養什么,能養多少就養多少。但是在這種模式下,往往會對所在的養殖區產生環境壓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產生環境破壞。”尋山集團海洋牧場經理卞大鵬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在尋山集團國家級海洋牧場展廳的規劃圖上,兩個小半島,涵蓋了兩個海區——愛蓮灣和桑溝灣,圍繞這兩個海灣,其打造了海洋牧場。
回憶起企業的發展,據卞大鵬介紹,“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一個轉折。傳統的捕撈行業遇到了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危機,就是近海的漁業資源越來越匱乏。我們針對這種情況進行了轉型,當時把最早的捕撈發展模式轉變為我們到現在一直在堅持的科技興海理念。”
傳統的粗放式養殖模式迎來轉型升級。“我們探索了2.0版本的生態養殖模式。”據卞大鵬介紹,“我們把海區進行了上、中、下的分層,在上層3米左右水深養藻類,它們最有效地利用光合作用;在中層大概4到8米水深,發展貝類養殖;在底層,也是整個模式的重點區域,通過人工魚礁的投放,結合每年的底播增殖和增殖放流,來恢復底層生物的多樣性。”
“整個模式搭配起來之后,上層的藻類,中層的貝類,底層的參類、魚類,將近閉環的生態食物鏈,最有效地維持我們所在的生態養殖區域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卞大鵬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海洋牧場還催生了多種產業。“整個海洋牧場的發展已經形成四大產業基地,包括苗種繁育、海上生態養殖、海產品加工、生態休閑旅游等。”卞大鵬說。
海洋牧場生態圈
海洋產業的發展,還有著一系列的技術加持。不斷升級的深遠海裝備,也打造了一個海洋牧場的生態圈。
學水產養殖的李文升,是山東海洋明波水產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今年是他工作的第13個年頭。
自稱“我就是一個養魚的”,聊起水產養殖的話題,李文升打開了話匣子。
7月13日,在山東海洋明波水產有限公司,李文升對經濟導報記者說,“我們國家漁業養殖由近海向深遠海推進,確定了三種深遠海養殖方式,大型的生態圍欄就是其中的一種。我們公司給它起了兩個名字,藍鉆一號、藍鉆一號,實際上就是藍色大海的一顆耀眼的鉆戒,它們都是低密度的生態養殖。”
說起大型生態圍欄的優勢,李文升說,“圍欄里面養魚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按照生態容納量和環境承載力來確定它的養殖容量,也就是說,在養魚的同時一定要保證它的養殖環境不會對周邊造成影響。”
“藍鉆一號、藍鉆二號周邊都是我們的養殖區,投放了很多的人工礁,魚的代謝物就被周邊的藻類吸收掉了。吸收掉之后,周邊的海參、蛤蜊長得就非常好,而且越靠近圍欄的區域,海參長得更大,生長效果特別好,魚、貝、藻、參多層次綜合養殖,實際上打造了一個海洋牧場的生態圈。”李文升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構建海洋產業生態圈的樣板模式,山東仍在這條賽道上高歌猛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