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6-25 09:36:06
原標題:文物志|跟著蘇軾過端午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文物志|跟著蘇軾過端午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蘇軾有詞一首為《六幺令·天中節》,很小眾,卻囊括眾多民俗——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農歷五月仲夏,蛇蟲五毒開始活動,再加上古代此時節瘟疫頻發,民間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因此要采取各種方法避邪祛毒。南朝梁代宗懔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述:“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詞中所寫的是其中一種,人們用綾羅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縫綴兒童臂上,認為可以避惡消災。還有主要佩戴于襟帶間以驅晦辟邪的花錢。
花錢又稱為壓勝錢、厭勝錢、民俗錢,主要指用于趨吉、辟邪、上梁、供奉、佩戴的非正用錢。青島市博物館藏清“五日午時”背五毒花錢,直徑4.8厘米,正面為“五日午時”,背面為蛇、蝎、蟾蜍、蜈蚣、老虎等五毒圖案,見證了端午節祛五毒風俗,傳達古人一種祈福禳災的精神追求。
同樣,“門前艾蒲青翠”也是為此。據山東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館員孫芳介紹,清代范寅在《越諺》中特別提到菖蒲斬除妖魔的力量、艾葉招納吉祥的作用,“菖蒲作劍,斬八節(方)之妖魔;艾葉為旗,招四時之吉慶。”
為平安度過五月,古人找到五種祥瑞植物以驅蟲防病,合稱“天中五瑞”。“天中五瑞”,傳統上指蒜、艾草、菖蒲、石榴花、英丹花五種植物,枇杷、蜀葵等也常列其中。蒜頭氣味辛烈,與菖蒲同懸于戶外,亦可驅疫。山東博物館藏清蔣溥天中五瑞圖軸,此畫中就繪有菖蒲、石榴花、蒜頭、枇杷、蜀葵五種節令風物。
“對酒攜樽俎”。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濕功效。在沒有消毒劑的古代,喝雄黃酒也是端午習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涂于頭額、耳鼻、手足心,并灑于墻壁間,以祛諸毒。孔子博物館藏清青釉酒令杯(如圖),雕飾精細。這件荷葉形酒令杯,葉脈清晰自然,釉質透明勻凈,杯內中心塑一老者,長髯垂胸,笑容可掬,神態安然。
“天淡紙鳶舞”。放紙鳶,即放風箏。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一般紙鳶上會畫有吉祥圖案或吉祥文字,有“放晦氣”祈福消災求吉呈祥的寓意。
“粽葉香飄十里”。關于粽子的源起,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追念屈原。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愛國為民,卻被讒言所害,于公元前278年投身汨羅江。楚國人沿江苦尋屈原蹤影,又害怕江魚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中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為了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故事。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山東博物館藏清版年畫《端陽節鬧龍舟》,描繪了端陽時節鬧龍舟的熱烈場面。畫面上六個兒童乘著龍舟,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其中一個單腳立在龍頭之上;幾位婦人在岸上觀看,充滿生活情趣。
明清時期,虎丘后山承包了蘇州許多歲時游觀活動。煙臺市博物館藏清沈宗維虎丘龍舟圖軸,描繪了端午時人們在虎丘山下賽龍舟和觀戰的場景。在畫家筆下,龍舟競逐已是十分激烈,但更熱鬧的是一旁觀賽的人。畫面左側是有條件乘船觀看的富紳士人,其他民眾則聚集于岸上,男女老少傾家而出,不僅在房屋的二樓和橋上擠滿了人,甚至還有人爬到屋檐上去看,只為占據一個好視角。
悠悠千載,端午節不僅是一個節日,還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的體現。以今觀之,對我們思考人與自然如何相處以及涵養家國情懷,依然雋永綿長有力量。
(大眾日報記者 張依盟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