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3-06-25 09:33:06
原標題:千帆競逐,造就山東水上“絲綢之路”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千帆競逐,造就山東水上“絲綢之路”
來源:齊魯晚報
“染坊能做好,這條河出了大力。”這話,張煉常聽父親說起。
今年59歲的張煉是東元盛印染廠的第四代后人。作為電視劇《大染坊》的原型,這個靠小清河而興的企業曾經名噪一時。
小清河要復航了,6月22日,張煉又來到了染坊舊址,被小清河哺育的染坊已不再,而曾經的水上“絲綢之路”,又將駛來新貨船。
文/片 記者 夏侯鳳超
李夢瑤 王杰 于泊升 杜春娜
從小作坊到進省城發展
“大染坊”因小清河而興
“東元盛見證了小清河的歷史。”
6月22日,順著張煉口中的歷史,“清河入海”徒步小清河系列融媒報道團隊來到淄博高青港——當初,染坊就是從這里將布匹運到濟南,而如今已經變了一番模樣。
記者看到,金家堰船閘的主體形狀清晰可見,不同于過去相對狹窄的河道和簡易的閘門,眼前兩座高大的閘門矗立在閘室兩端,看上去很有氣勢。過去,這里曾商賈如云,一包包白布匹穿過林立的船桅,來到濟南。
東元盛曾是山東最大的染坊。“一開始,東元盛并不在濟南。”張煉說,19世紀末,東元盛剛剛興起時,還是個在周村的家庭作坊。1904年,濟南開埠,膠濟鐵路通車,看到企業在濟南發展的前途,1916年,張啟垣幾人毅然將染坊遷址濟南。“當時我的曾祖父張啟垣和七個伙計,背著兩架風箱、兩口鐵鍋和幾十根晾曬絲綢的桿子,一路走到制錦市,開始了在濟南的發展。”
根據史料,清末小清河航運發達,可以稱之為山東境內的水上“絲綢之路”,不同于周村的旱碼頭,在濟南,航運是最便捷和常見的貨運方式。制錦市緊鄰泉水,與小清河相距不遠,染坊的原材料是白布,解決白布的供應,就是利用了小清河。“桓臺縣農民有家庭織布機,桓臺縣又有多處碼頭,每逢農村集市,他們就用棉紗換購白布匹,再通過小清河源源不斷地運回濟南。”
這樣的場景,百年老字號瑞蚨祥創始人孟洛川第五代玄孫孟鋼也聽老人講過。彼時,與制錦市相隔不遠的芙蓉街一帶,“祥”字號的“瑞蚨祥”在濟南開的第一家實體店坐落于此。“我聽老人講,家族企業也是以小清河、運河的航運發展壯大起來的。”孟鋼說。
名震近代商壇,“祥”字號連鎖掌門人孟洛川家在章丘舊軍村,古時小清河就從村中東西穿過,孟氏家族從這里出發,從附近村莊收一種叫“寨子布”的棉布,沿小清河一帶走街串巷叫賣。“沿線的航運非常發達,船多碼頭也多。通過航運,我們家的棉布一路向南能到江浙地帶,最北能到沈陽。”
著名“祥”字號借河發力
小清河給企業帶來輝煌
小清河帶來的驚喜是巨大的。
彼時,水運的費用僅為公路的七分之一、鐵路運輸的五分之一,東元盛約七成的運輸都是通過小清河來完成的。“白布送來染好后,我們再沿小清河向沿岸的多處碼頭銷售。”順著小清河,東元盛的布匹一路銷售到了文登、青島,又順著大海抵達了上海、東北。好的時候能一直賣到越南那邊。“大量的布匹賣給布商,我父親的二叔曾形容,‘各處來錢,擋都擋不住。’”張煉說。
“祥”字號也通過小清河發展起來新的買賣。“順著河道出去的是一船船布匹,帶回來的是絲綢、茶葉、皮草,后來還有糖果、肥皂、臉盆等。”孟鋼說,把這些換回來的東西進行售賣,孟氏家族也從過去行商買賣轉變為坐商,陸續從全國各地開店。“對北方來說,這些都是稀罕玩意兒,特別是有婚喪嫁娶的門戶或達官顯貴群體,對此有需求。”
小清河上來往的船多了,貿易也多了。“祥”字號短短11年的時間里就在全國有10個堂號,建立了“八大祥”坐商基業。事業交接到頗有經商頭腦的孟洛川手上時,借助航運,10個堂號下的“祥”字號迎來鼎盛,上世紀30年代從“祥”字號發出的布匹遠銷到蘇聯、日本,海內外的“祥”字號總共有148家門店,平均年收入額300萬兩白銀。
航運帶來的經濟效益貫穿古今,當時東元盛和“祥”字號發展的道理,如今離著小清河濱州港博興港區不遠處的京博控股、香馳控股等企業也深深懂得。“京博物流一年的吞吐量大概有兩千三百萬噸。”山東京博物流公司物流方案專家孫成林說,目前公司主要以公路、鐵路、管道等物流方式為主,近年隨著公轉水、公轉鐵等政策的引導和影響,很多貨物也從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我們一直期待小清河能夠復航,以此拓寬我們的物流通道。”
沿線碼頭繁榮紅火
很多行當靠河謀生
“黃金水道”即將復航,濟南港負責操作龍門吊的工人們已開始摩拳擦掌。6月18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清河入海第一港——濟南港看到,龍門吊橫跨碼頭,一頭伸向泊位,一頭伸向堆場。與碼頭一墻之隔的就是港區的堆場,用于存放貨物。中建筑港集團有限公司主城港區一期工程項目經理蔡江波說,近日負責碼頭裝卸、龍門吊操作、智慧航道運營、物流運輸等工作人員會陸續就位,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行業在此發展。
航運帶來了一批新行業,放在過去也是如此。
“我的祖爺爺孟洛川給自己取的小名都叫小帆,足以看出他有多看重航運。”據《大公報》1903年報道:前派富紳孟洛川赴上海購買輪船一只,以便由小清河駛赴海口辦公,現已購到停放小清河內,尚未展輪試用。“就像陸運有鏢師,我們家自己有船,就得養船工。”孟鋼說,由碼頭運到濟南門店,還得有裝卸工、修船工等,一系列附屬行當就發展起來。
張煉則回憶起碼頭上的零工來。東元盛距離小清河有七八里路,來回運貨離不開人工,這時候,碼頭上的零工就成了必要的幫手。
“那時候運貨用地排車,就是板車。”張煉說,拉貨的人都是二三十歲的小伙子,光著膀子一身的力氣,聲音洪亮喜歡拉呱。
濼口是當時的貨物集散中心,停靠的貨船里,哪兒盛著鹽,哪兒里頭是糧食,船工清楚,在碼頭等活兒的地排車師傅們也有數。“一個人配一輛車,那時候的碼頭,放眼望去都是等貨的,差不多百十人,浩浩蕩蕩的。”說起那時候碼頭邊人頭攢動貨物林立的場景,張煉的印象還很深刻。“就像現在的零工市場一樣,船一來,就有人拉著車湊上去了。”
東元盛有自己固定的地排車師傅。一趟船運來能有四五百包貨,一包就有一二百斤。一輛大的地排車滿滿當當地能放上十包。來了貨,地排車師傅就趕過來,輕車熟路地搬貨、綁貨,一趟下來半個來小時,能掙兩三毛錢。
千斤的貨物,碰到上橋就犯了難,“拉套的”行當也就興盛起來。“上橋的時候,會有人幫忙,套個繩一起拉,上一次橋能掙兩三分。”張煉回憶起那時橋邊的拉套人,“拿著繩子在手里晃悠,看到有拉貨的就吆喝著,‘來來跟我走了’。”
“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樣子。”如今,張煉也時常會到小清河邊上看看,地排車師傅和拉套人早已不在,曾經的碼頭也改頭換面。
現在,河邊建起了生態公園,港口豎起了龍門吊,未來那些盛著糧食和鹽的貨船也將以新的面貌滿載鋼鐵而來。但不變的是,小清河還將帶來全新的行當。
張煉禁不住感慨,小清河復航后帶來的航運、經濟、社會、旅游價值不可估量。
曾成就“濟南華爾街”
如今繁盛將再現
聽過小清河鼎盛時期場景的孟鋼深以為然。
“小清河的重要性就像人的血管一樣,是命脈。”孟鋼感慨,小清河在早期成就了孟氏家族和“祥”字號,讓他們走出了章丘舊軍村,更借助航運讓“祥”字號響徹大江南北。“祖爺爺孟洛川說,‘祥’字號就是中國時尚最初的代表。”
張煉也聽父親講過,百年東元盛老員工們對小清河的感情深厚,“小清河當年真是出力了,不愧為東元盛染坊的‘黃金水道’。”
后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更是把廠子直接搬到了小清河邊。張煉說,濟南北園片區有個邊莊,緊鄰小清河,1930年東元盛染坊便在此安家,建起近代機器染布流水線,銷量大增。“后來,東元盛生產的布借著小清河這條航道,遠銷我國東北,出口越南等東南亞一帶,短短十余年積累資產超二百萬元。”
在濟南市天橋區制錦市街道錦纏街附近,一片住宅樓間有兩座別樣的老建筑,紅磚黑瓦的平房結構與周圍的居民樓形成鮮明對比。“濟南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張東木故居及東元盛染坊舊址”的牌子懸掛在墻上。“這里曾是東元盛染坊最初的作坊,直到現在我的五叔還住這兒。”張煉說。
在濟南人眼中,如今的制錦市或許是片有些褪色的老城區,然而,這里曾被稱作“濟南的華爾街”。據資料顯示,制錦市自古水陸交通便利,是古代濟南城的“官道”,還是濟南近代民族工業起源地,歷史上有名的官辦銅元鑄幣廠、宏濟堂阿膠作坊廠等濟南早期民族企業都首先在制錦市街道轄區內開辦。“我二叔跟我講,這里曾經有工廠企業上百家。”張煉說。
便利的水運促進了“濟南華爾街”的繁華,制錦市“西關八大行”也由此而來。這里當鋪、銀行、酒家、鐵匠鋪等作坊扎堆,“祥”字號在這一帶選址開了多家門店,河邊白帆點點,船桅林立,成了當時濟南幾乎最繁忙的地方。
這樣的繁忙景象也出現在了小清河的沿岸。在《濟南通史·近代卷》的記載中,沿河市街上排列著經營木材、鹽、糧食、陶瓷以及雜貨的商號。而商號經營的這些物品穿梭在山東、江蘇、河南、山西、陜西等地。
“小清河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山東版水上‘絲綢之路’。”張煉說,也正是隨著沿線工業企業無節制的發展,小清河水體污染、水源短缺,加之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絡的逐漸完善,小清河因多種原因逐漸斷航了。
復航之際,社會各界對小清河的關注度越來越高。5月23日,山東省交通運輸廳會同相關部門召開了小清河宣介會,60多家企業200多位代表參與,其中十余家企業與小清河運營單位山東海洋集團簽訂了協議。
過去因河興起的東元盛染坊已不在,一切已物是人非,張煉卻很肯定,小清河會滋養出更多的企業,正如當年的東元盛。
清河之上,已不見當年駛船人;然而不久,清河又將千帆過,岸邊再現等船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