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23-02-03 16:25:02
原標題:“濟南是我第二次生命開始的地方”
來源:濟南時報
原標題:“濟南是我第二次生命開始的地方”
來源:濟南時報
賈女士的丈夫在為她整理裝置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蘇珊 攝
“終于可以回家了,濟南是我第二次生命開始的地方,我會永遠感恩。”去年9月,來自吉林的賈女士身患罕見心肌病,在濟南市中心醫院接受了人工心臟移植手術。經過術后5個多月的恢復,如今賈女士與術前已判若兩人,基本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2月2日,與她一起到醫院復診的還有同樣在該院接受人工心臟移植的王先生,他因冠心病接受移植,同樣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如今也恢復良好。
兩例人工心臟移植患者“回家”復診
2月2日,作為山東省第二例和第三例人工心臟移植患者,王先生和賈女士再次“回家”,回到了他們第二次生命開始的地方——濟南市中心醫院。在心臟康復中心經一系列心肺功能檢查后,醫生發現他們的各項指標在逐漸恢復,已比之前好了很多。“像賈女士蹬的瓦數已比之前有所上升,上次是36,這次是45,肌肉力量有所提高;心臟彩超結果也到40多了,無論從結構還是功能,還是心肺實驗的評估,整體狀況都在轉好。”濟南市中心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王福介紹。
這樣的轉好在兩位患者的感覺上也得到了驗證。“我前一段還去百里黃河風景區,走了有5000多步,也不喘。做飯、活動等日常生活都不受影響,基本像正常人一樣了。我希望等我完全好了之后,能外出旅游。”賈女士說。而王先生在出院后第二天就去上班了,如今雖然他的聲音還有些沙啞,但身體各項指標已經恢復得不錯,除了太過負重的勞動活動,其他都能完成。
但對于他倆,與術前很大的不同是,他們身邊都多了一個“形影不離的朋友”——人工心臟,他們需要隨身攜帶一個包,包里裝有電源、可充電電池、監控器,通過一根腹部皮下隧道的細電線,為他體內的“人工心臟”充電,提供充足的動力。“不論做什么事,都不會忘記給電池充電。以后的生活會進一步適應與電池共處。”賈女士由于傷口還疼,將包放在了一個小拉車包里,拉著走。而王先生則準備了兩個包,平常工作、生活時就將電池放在提包里,運動時就把電池放在背包里。
人工心臟讓即將消逝的生命煥發新生
在接受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前,62歲的賈女士已在床上躺了近兩年,生不如死。“賈女士的病情發展非常迅速,從最初發病到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僅半年時間。炎癥型心肌病一步一步到心力衰竭,直到需要人工心臟植入手術,這個發展過程非常復雜,也非常罕見。患者轉診到濟南之前,已經使用IABP輔助循環。IABP就是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是機械性輔助循環方法,用于心功能不全等危重病患者的搶救和治療。”濟南市中心醫院心外科主任張鋒泉介紹。
“沒做手術前,心臟經常疼,痛不欲生。全身也沒氣力,連頭都直不起來。”賈女士說,之前她曾到北京協和、阜外等醫院就診,當時醫生已斷言她只有3-5天的壽命。情急之下,由于女兒在濟南,家人打聽到濟南市中心醫院,與張鋒泉主任取得了聯系。2022年9月9日晚,濟南市中心醫院派人將賈女士從北京接到醫院。
2022年9月21日,賈女士在經過10余日綜合治療后,張鋒泉團隊為其實施“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術”。張鋒泉介紹,當時賈女士應用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治療面臨兩大挑戰,一是術前一年多時間服用大量激素,自身免疫系統非常脆弱,一旦出現感染,后果不堪設想,會直接面臨死亡;二是長期反復心衰,營養狀況差,太瘦,低體重,長期激素治療導致骨質疏松,術后胸骨、刀口愈合困難。好在手術成功,賈女士的生命重煥新生。她是國內首例罕見心肌病導致心力衰竭后成功植入人工心臟的患者,也是我省第三例人工心臟移植患者。
來自諸城的王先生則是在去年9月1日手術的,是我省第二例人工心臟移植患者。55歲的王先生之前有著十多年的糖尿病病史,確診冠心病兩年多,還在2020年做了心臟手術裝了支架。到2022年8月份,王先生本就脆弱的心臟終于支撐不下去了。“主動脈瓣重度狹窄,這是非常嚴重的結構異常,既往的心肌梗死等冠狀動脈病變導致心功能進一步惡化,最終發展到了終末期的全心衰竭。”張鋒泉還記得剛見到王先生時的情景,非常不容樂觀。
“當時還去了北京,醫生都說除了心臟移植,也沒有什么辦法,不知道有多絕望。”王先生的愛人說,去年8月初第一次見張主任時,就已經到了植入人工心臟的地步,而且是越快越好。但是家里人總想試試別的辦法,直到8月底王先生的病情等不下去,命懸一線還上了ECMO,最后才決定植入“人工心臟”救命。
“王先生的手術過程非常困難,當時他的凝血功能已經非常不好,僅止血就耗費了3個小時。”張鋒泉回憶道,去年9月1日20:40手術正式開始,直到第二天6:10結束,手術整整進行了一夜,這才把王先生從生死線上搶了回來。手術后三天,王先生就擺脫了呼吸機可以自由呼吸了。
他們需要慢慢適應心臟是人工的新生活
術后5個多月,我省第二例和第三例人工心臟移植患者已恢復良好。在2月2日再次復診后,賈女士將要回到闊別5個多月的老家吉林,因為身上多了一個金屬“新伙伴”,醫院還專門給她開具了證明,以讓她可以順利登機返回家鄉。“離家時,半死不活,回家時換成了個新人。感覺很不一樣。”賈女士說。
他們還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適應帶有人工心臟的生活狀態。比如洗澡需要借助防水包,避免傷口的導線處進水;人工心臟需隨身佩戴兩塊電池,每塊電池可使用6-8小時,一共有6塊電池,可交替使用。他們需要謹記為電池充電,在晚上睡覺時可直接使用交流電為“人工心臟”進行供電。
張鋒泉說,其實人們通常所理解的人工心臟植入,就是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這是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選的一種生存之路,“另一種辦法是心臟移植,但目前我國有130萬—150萬終末期心衰病人需要心臟移植,因為供體器官的缺乏,我國每年心臟移植的數量是600例左右,大多數終末期心衰患者無法獲得心臟移植的機會,往往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不幸去世。且有一些肺動脈高壓患者無法選擇心臟移植,這時就可以選擇人工心臟植入。目前兩者5年的生存率沒有明顯差異。”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蘇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