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2-12-22 09:40:12
原標題:【環時深度】東盟為何受到越來越多國家青睞?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022年,越南可能超過英國成為美國的七大貿易伙伴之一——彭博社12月19日的這則報道讓越南的經濟發展速度再次受到關注。其實不只是越南,近年來整個東盟的經濟發展都令世界刮目相看。根據去年發布的《東盟發展展望》 報告,該組織有望在2030年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與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相得益彰的是,東盟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12月14日,歐盟舉行首屆歐盟-東盟峰會。11月12日,美國和印度同一天將本國和東盟的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韓國將東盟視為“印太”的核心地區,而日本則表示希望東京與東盟的關系“登上新臺階”。有專家對 《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東盟國際地位明顯上升,這背后不僅有經濟原因,還有地緣政治因素。
戰略地位明顯提升
“歐洲有必要與東盟重新建立聯系,東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在首屆歐盟-東盟領導人峰會舉行之際,法國總統府這樣形容東盟的重要性。隨著東南亞地區國家經濟的崛起和戰略地位的上升,歐盟對東盟的重視程度近年來顯著提升。2020年,歐盟將與東盟的關系升級為戰略伙伴關系。2021年,歐盟把其駐東盟使團升級為代表團。同樣在2021年,歐盟發布《歐盟印太地區合作戰略報告》,強調東盟的“中心地位”。
美國加大對東盟的關注,比歐盟更早。2009年,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開創“美國-東盟峰會”機制,并在兩年后正式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自此,東盟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迅速上升。2018年,特朗普政府提出所謂“印太戰略”,將東盟視為美對華博弈的棋子。拜登上臺后,繼續加大對東盟國家的拉攏。2021年,包括副總統在內的多名美國政要接連訪問東南亞國家。在今年2月出臺的《美國印太戰略》中,東盟出現19次,東南亞出現12次,它們的出現頻率超過任何其他國家和地區。5月,拜登在華盛頓與東盟國家領導人舉行特別峰會。同樣在5月,他任命時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秘書亞伯拉罕為美國駐東盟大使,此前這一職位已空缺5年。亞伯拉罕9月正式上任。11月12日,拜登又宣布美國和東盟將雙邊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在美國和東盟宣布將雙邊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當天,印度也將該國與東盟的關系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據越通社等媒體報道,2022年被定為印度-東盟友誼之年。11月22日,印度國防部長辛格表示,東盟在“印太”地區的核心作用是印度“東向行動政策”的基石。他提出兩項倡議,旨在擴大印度與東盟防務關系的廣度和深度。
除印度外,東盟近年來也吸引了韓國的目光。尹錫悅上臺后,韓國確立“全球樞紐國家”的總體目標定位,并將東盟視為“印太”的核心地區,因此在經濟、安保等多個領域加強與東盟戰略對話。其實在文在寅政府時期,韓國已經開始加大與東盟國家的接觸。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文稱,文在寅的“新南方政策”比他的其他旗艦外交政策都更有勢頭,而東盟就是“新南方政策”的重點關注對象。文在寅政府希望通過三大支柱,即人民(社會文化合作)、繁榮(經濟合作)、和平(政治和安全合作),將韓國與東盟成員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關系,提升到韓國與中美日俄四國相同的水平。
卡塔爾和阿聯酋等中東國家也在關注東盟。今年8月,包括這兩個國家在內的6國簽署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協議書。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介紹,TAC是東盟創始國制定的一項和平條約,其中有相互尊重條約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特性等基本原則。阿聯酋一位高官表示,簽署TAC協議書顯示了阿聯酋加強和推進與東盟國家經濟關系的“渴望”。日本也想借助東盟實現其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2023年是日本與東盟建交50周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去年10月曾表示,希望明年在日本召開特別峰會,“使日本與東盟的關系登上新臺階”。
成立55年,取得兩大成功
“東盟國際地位或地緣政治地位的提升是一種綜合性體現。”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唐奇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可以從中國與東盟的交往中窺一斑而知全豹。近年來,東盟在中國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加,我們在與東盟關系的內容中使用了諸如“周邊外交優先方向”等表述。中國是第一個加入TAC、第一個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大國,也是第一個同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主要經濟體。30年來雙方貿易規模擴大了85倍。2020年,雙方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2022年前10個月,雙方貿易總額已達7984億美元,同比增長13.8%。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和東盟累計雙向投資額超過3400億美元,已成為相互投資最活躍的合作伙伴。
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葛紅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東盟成立于1967年,是在美蘇對峙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劍橋大學網站曾發文,將東盟成立的時代描述為“一個動蕩年代”,同時強調當時的東南亞地區被看作“亞洲的巴爾干半島”,“但(東盟)作為地區和平與合作的代表生存了下來”。
《華爾街日報》東南亞分社社長曼達納認為,在成立數十年后,東盟取得了兩大成功,首先是自由貿易方面的成功。他表示,從1992年開始,東盟內部就有了自由貿易協定,然后又與該地區其他大國簽訂了諸多自貿協定,這促進了東南亞國家制造業生態系統的進一步完善。此外,東盟提供了一個對話論壇,通過東盟地區論壇以及東亞峰會等,為各國領導人提供了一個可以聚在一起討論重要問題的機會。
對于東盟取得這兩大成功的原因,曼達納將其歸功于東盟的性質,稱該組織是一個建立在共識基礎上的團體,在每個問題上每個成員國都必須達成一致。劍橋大學的上述文章將東盟通過協商一致促進合作的方式稱為“東盟方式”,認為這是該組織的優勢所在,幫助東盟確立了和平合作與爭端解決準則,進而讓該組織“生存”下來并促進了各成員國的發展。
“經濟增長綠洲”
如果說運行模式是東盟存續下來的重要原因,那么該組織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成果和潛力,則成為各國不斷高看東盟的推動因素。“我們說的是(經濟)增長潛力。”在首屆歐盟-東盟峰會上,荷蘭首相呂特的表態可能印證了這一點。越通社稱,渣打銀行11月24日發布的《贏在東盟》報告,高度評價了東盟經濟的增長前景。
上述報告顯示,2021年,東盟成為全球第三大外國直接投資(FDI)接收地區,吸收外資1740億美元。在這其中,過半投資來自美國、歐盟和中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今年1月的生效,更使81%的全球受訪企業表示將在3到5年內增加在東盟的投資。渣打銀行亞洲區首席執行官洪丕正表示,在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性上升的今天,東盟成為“經濟增長綠洲”,區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持續4%的年增長,到2030年預計達到4.5萬億美元。
《環球時報》記者近期在印尼和泰國兩國采訪時發現,盡管世界尚未走出新冠肺炎疫情,但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卻已經恢復很多。記者抵達印尼巴厘島時已是深夜,但到達機場的航班一趟接著一趟,入境旅客也絡繹不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泰國街頭的商業活動也是一樣。
葛紅亮表示,東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的背后有兩個重要因素:人口紅利優勢較為突出,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向該地區傾斜,而后者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有數據顯示,東盟10個成員國共有6.6億人口,其中61%的人年齡在35歲以下。以越南為例,該國目前的人口接近1億,平均年齡為33歲,這不僅為越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適齡勞動力,還孕育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其實除了西方國家外,中國近年來也在東盟國家大量投資建廠。從泰國首都曼谷往東南驅車兩個小時,就能抵達金池工業園。這個占地4150畝的園區配套齊全,為入駐企業提供稅收減免政策,就連自來水也由園區內的工廠提供。該工業園區吸引了不少中國企業落戶,涉及行業包括新能源、電子等。
除整體優勢外,東盟不同成員國也擁有各自的“特長”。葛紅亮介紹說,新加坡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不錯,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尼擁有豐富的資源以及成熟的產業,越南的優勢體現在產業布局上。不過唐奇芳表示,東南亞很多國家都面臨產業配套跟不上的問題。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顯示,中小微企業是東盟各國企業的主力軍,然而各國在融資方面的繁瑣要求限制了這些企業的發展。歐盟-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董事漢弗萊對新加坡《海峽時報》表示,東盟還應在減少非關稅貿易壁壘方面多下功夫。
地位上升也是地緣政治形勢變化的產物
東盟的發展壯大,和亞太地區的政治局勢演變息息相關。葛紅亮對《環球時報》說,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之后,東盟的運作模式才明確了方向,而中美關系的改變是東盟確立方向的重要節點。克林頓政府對華采取“接觸”與“遏制”的雙重戰略,東南亞也因此成為克林頓政府高度重視的區域。唐奇芳稱,特朗普政府時期,中美博弈明顯加劇,特朗普提出的所謂“印太戰略”更是聚焦于兩洋相接的位置,地理上就是馬六甲海峽,就是東南亞,“東盟戰略地位的提升是以中美博弈為代表的地緣政治形勢變化的產物”。
在國際變局之下,美國的“印太戰略”也逐漸北約化。葛紅亮稱,在所謂“印太”地區的戰略角逐中,美國賦予東盟“樞紐”的核心位置,拉攏意味明顯。日本等美國盟友也追隨華盛頓,紛紛提出各自的“印太戰略”,而東盟成為各國競相討好以遏制中國的對象。
不過,面對大國競爭加劇、局部沖突不斷的復雜國際形勢,東盟始終奉行獨立自主、大國平衡的外交政策和戰略。今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多次向東盟施壓,要求后者加入譴責、制裁俄羅斯的陣營,但馬來西亞、越南等國都明確表示不會切斷與俄羅斯的經貿聯系。華盛頓還要求印尼和泰國不邀請俄羅斯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但遭到兩國拒絕。此外,馬來西亞、印尼等還對美國拉攏英國與澳大利亞組建“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表示關切,稱其可能破壞區域和平穩定及安全。
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馬林博格—烏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盟成立55年來,雖然存在內部分歧,其一體化進程也不盡人意,但是在“東盟中心地位”和拒絕在大國競爭中選邊站隊這兩個問題上的共識十分明確。正因為東盟始終堅持大國平衡的外交戰略,才使得近年來各成員國在新一波全球供應鏈調整中受益,成為美西方和中國共同的投資熱土,從而使整個東南亞地區經濟受益。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環球時報駐越南、菲律賓特派特約記者 楊曄 肖巖 環球時報赴泰國、印尼特派記者 白云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