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2-11-15 09:54:11
原標題:煙臺:挺進“藍碳”新藍海
來源:煙臺日報
原標題:煙臺:挺進“藍碳”新藍海
來源:煙臺日報
YMG全媒體記者 宋曉娜 通訊員 葛蔚 攝影報道
經略海洋,煙臺勾勒新“藍圖”。
11月9日,由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山東省海洋局主辦,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承辦的山東省海洋碳匯科技創新論壇在煙臺成功舉辦。
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分別與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煙臺市生態環境局、煙臺黃渤海新區等部門共簽署了3項戰略合作協議;分別與煙臺大學、山東省海洋地質勘查院、山東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研究院、山東廣為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和企業共簽署了4項戰略合作協議。
“發展藍碳經濟是實現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創新實踐,對于促進煙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科技創新平臺的揭牌、運行和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將集中融合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和科研力量,為區域海洋碳匯工作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因海而興,邁向深藍。煙臺將以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的態度持續把海洋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發展優勢,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孕育發展藍碳新興產業,積極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爭創藍碳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
挺進“藍碳”
海洋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什么是藍碳經濟?煙臺發展藍碳經濟的獨特優勢何在?
“藍碳”,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一直以來,人們對“綠碳”更為熟悉,其實,海洋也是固定碳、儲存碳的一座大寶庫。
在我國明確提出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藍碳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廣泛關注。以知識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海洋生態系統相協調的海洋生態經濟,其發展正當其時。
發展藍碳經濟,煙臺的基礎得天獨厚:煙臺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海岸線長1071.19千米,海島總面積68平方千米,海域面積廣闊,貝類養殖、海草床等藍碳資源豐富,擁有山東省省級以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8處,是全國重點漁區和優勢水產品主產區,也是著名的“鮑魚之鄉”“扇貝之鄉”“海帶之鄉”。
憑借豐富的藍色海洋資源,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將海洋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經濟和生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眼下,我市以創新引領轉變,大力發展藍碳經濟的“煙臺路徑”愈發清晰。
——依托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的藍碳平臺優勢、技術優勢,結合長島的海洋碳匯資源稟賦、工作基礎,加快各項工作突破創新,全力將海洋碳匯產業打造成長島的新興產業。
——依托省海洋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煙臺自貿區開展了本底技術調查和藍碳評估工作,總體掌握藍碳生態系統分布、現狀及變化趨勢,摸清藍碳資源本底,為有效發揮沿海濕地、海洋固碳作用,提升海洋生態碳匯能力提供數據支撐。
——碳達峰、碳中和的背后,是海量規模之巨的藍碳金融市場。我市積極引導銀行保險業開展藍色碳匯金融創新。作為全國保險行業領域成立的第一個海洋保險創新研發機構,太平財險海洋保險創新研發中心落地煙臺黃渤海新區,全國首發政策性海洋碳匯指數保險、政策性綜合指數保險等兩項新型海洋特色保險產品。其中,政策性海洋碳匯指數保險,區別于傳統的保險產品模式,首次以海水年均顆粒有機碳含量作為參照指標,衡量投保海域實際碳匯儲量增減程度,可有效彌補海上養殖的補償缺失,進一步提高市場主體參與生態修復的積極性。
生態養海
提升海洋生態產品價值
彩色旅游慢道蜿蜒綿延、環島岸線灘白水清藻綠、群山蔥翠林木密集、碧海清澈鷗鳥云集……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今日的長島,山清水秀,天藍海碧,姿態秀美。
通過生態治理修復,多年不見的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現長島海域,白江豚、鯨魚頻頻現身。
今夏,憑借水清、灘凈、島綠的生態環境,長島再次“火出圈”,日進島游客突破1.5萬人,景區、住宿迎來持續人流……
生態興則文明興。近年來,煙臺市緊緊圍繞推動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的戰略定位,扎實推進海洋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積極開展海域、海島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建設,修復受損海島,增加濱海濕地面積,改善近岸海水水質,堅決打贏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
2021年,煙臺作為全省唯一的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試點城市,建成省內首個入海排污口智慧管控平臺。
嚴格落實灣長制、海上環衛機制,常態化開展凈灘行動。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4184個,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到99.4%,煙臺八角灣入圍2021年全國“美麗海灣”建設案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過持續不間斷生態治理修復,長島海域白江豚、鯨魚頻頻現身,對生態質量要求極高的東方白鸛、斑海豹、黃嘴白鷺等種群數量明顯增多,鼠尾藻等原生藻類、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經濟魚類資源出現不同程度恢復。
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在長島,水清、灘凈、島綠的生態環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民宿發展日趨升溫,為居民帶來了可觀收入。2019年11月,長島入選全國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煙臺首個、全省第二個授牌縣域。接下來,長島綜合文明試驗區將持續放大生態優勢,建成“山青、海藍、灘凈、岸美”的生態海島。
產業強海
現代漁業轉型升級實現養殖增匯
“十三五”期間,我市聚焦現代漁業轉型升級,加快海洋牧場建設。堅持生態優先,采取投放人工魚礁、增殖放流、培植海藻床等措施,在海洋牧場區構建和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索餌、避敵場所。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有效維護了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種群穩定。據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調查評估,投礁區基礎生產力提升63%,生物量增長5.6倍。全市近岸海域一類、二類海水水質海域面積達到99%,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明顯。
培育優勢主導品種,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創新養殖模式,推廣淺海貝藻立體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和深遠海網箱養殖,拓展深遠海養殖空間,通過篩選高固碳率的養殖品種、優化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等方式,合理、高效利用養殖海域,實現養殖增匯。
探索建立典型貝藻養殖區碳通量長期監測體系,為海水養殖碳匯評估提供數據支撐。海洋牧場模式進一步完善,為漁業增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眼下,海洋牧場建設已形成“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43處,其中國家級18處,海洋牧場總面積超過137萬畝,營造“海底森林”100萬畝,海洋牧場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提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