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7-06-01 14:53:06
逍遙三路5號一個蜂窩存隱患 養蜂專家出手摘窩竟意外發現了瀕臨滅絕的中華蜜蜂
愛因斯坦說:“沒有蜜蜂人類只能活4年”,由此可見蜜蜂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然而,在中華大地已經進化了7000多萬年的中華蜜蜂(下文簡稱“中蜂”)卻因為外來蜂群的人為引入而瀕臨滅絕。5月30日傍晚,養蜂專家潘月孝在幫助市民捅蜂窩時,發現了一個大型中蜂蜂群,這難得一見的小家伙把養蜂專家樂壞了……
意外
摘蜂窩發現“稀客”
前天傍晚,潘月孝和開發區陽光義工協會的隊友一起來到市南區逍遙三路5號的小花園,幫助附近居民摘蜂窩。 “王女士通過消防隊聯系上我,她和我說花園內古力井下藏著個馬蜂窩,已經蟄了不少人了,希望我能把它摘除。”潘月孝帶著工具來到現場一看就樂了。 “這哪是什么馬蜂?而是瀕臨滅絕的中華老蜜蜂——中蜂。雖說也蜇人,但沒有馬蜂那么厲害,而且還采蜜。 ”潘月孝說。
只見大量的中蜂從古力井空隙中飛進飛出,不少中蜂的腿上還帶著花粉。消防官兵幫助老潘穿上消防隊的隔離服,和老潘一起將古力井蓋打開。只見蜂巢高約30厘米,寬約30厘米,上白下黃,看起來非常新,蜂巢外趴著黑壓壓的一片蜜蜂,不計其數的蜜蜂聚在蜂巢底部忙著釀蜜。
老潘說,這種蜜蜂腹部條紋比較白,但整體看上去比平時見到的蜜蜂更黑,而且活動非常敏捷。“這個蜂巢住著三四萬中蜂。”潘月孝告訴記者,中蜂一般生活在山洞和樹洞中,不會到人居住的地方。
隨后,老潘將古力井蓋抬到一個水泥臺階上,用刀一點點將蜂巢割到紙盒里,然后用樹枝填充其它空間,防止搬運的時候擠壓,前后花了1個多小時才將整個蜂巢處置完畢。“多虧王女士的及時保護,此前有人提議用火燒,噴灑殺蟲劑等,都被王女士阻攔了。”潘月孝說,也希望其他市民看到類似的中華蜜蜂窩,不要輕易采取野蠻毀滅的方式。
揭秘
蜂王遭“色誘”被意蜂“刺殺”
“中華蜜蜂已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了7000多萬年,對生態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殷商時期,中蜂開始被古人馴服、養殖。 1896年開始,隨著意大利蜜蜂被大量引入和養殖,逐漸取代了中蜂的經濟地位。”潘月孝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養蜂人飼養的絕大部分都是意大利蜂,自從國內大量引入意蜂,中蜂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和意蜂比起來,中蜂的個頭較小,身體較黑,但比意蜂更靈活,抗蜂螨抗病能力強。既然如此,為何會瀕臨滅絕呢?潘月孝表示,意蜂是被家養慣了的蜂,比較慵懶,但蜂蜜產量是中蜂的幾十倍,此外還生產蜂膠和蜂王漿,自然被蜂農喜歡。相比之下,中蜂野性十足,蜂蜜產量低,容易逃走。雖然中蜂蜂蜜的品質和營養價值比意蜂蜂蜜高,但最終因經濟原因被蜂農拋棄。
意蜂雖然家養程度高,但攻擊性很強,性格溫順的中蜂遠不是它的對手,雙方發生遭遇戰都是中蜂陣亡。意蜂的翅膀振動頻率與中蜂的雄蜂很相似,這讓意蜂能混入中蜂蜂巢,并享受到很高的待遇,蜂王被“色誘”過來后,卻遭到意蜂的捕殺,最終整個蜂群土崩瓦解。只要有意蜂存在的地方,中蜂蜂群必然會被各個擊破。2013年10月初,武漢黃陂清涼寨景區曾發生大批意蜂入侵中蜂蜂巢搶蜜的事件,絕大部分中蜂被殺死。在中國進化七千多萬年的中蜂瀕臨滅絕,只能在深山老林中偶爾見到。
中蜂種群數量減少80%以上
“中蜂對生態環境的貢獻比意蜂大多了。 ”潘月孝告訴記者,中蜂有許多洋蜜蜂不具備的能力,比如中蜂工蜂采集花粉氣溫比意蜂低3℃~5℃左右,早春和晚秋在較低氣溫中開花的物種,如柃屬、香薷屬、菊科,十字花科等一些種類都可以得到授粉。中蜂比較勤快,飛得比較遠,哪怕這個區域只有一朵花它也會去采集,不易發現、零星開花的低灌木和草本植物,如薔蔽料、漆樹科、山茶科、五加科、唇形科、菊科等植物也得以授粉,而意蜂只會在距離較近的成片花源地采集。蜜蜂最怕寄生的蜂螨,蜂螨會導致蜜蜂大量死亡甚至蜂群全軍覆沒,中蜂應對蜂螨有很好的辦法,蜂螨爬到中蜂身上后,中蜂就抖動得很厲害,向同伴求救,其他中蜂發現后就幫其把蜂螨叼走。
還有研究表明,中蜂為蘋果授粉率比洋蜜蜂高30%,綜觀中蜂的各種特性會發現,已經家養化非常嚴重的洋蜜蜂無法代替中蜂成為新領地的野生種群,發揮其生態作用,中蜂消亡也就意味著大量植物得不到授粉,最終消失。
洋蜜蜂引入之后,中華蜜蜂受到了嚴重威脅,分布區域縮小了75%以上,種群數量減少80%以上。記者了解到,中蜂因棲息的環境不同,分為華南型、華中型、云貴高原型、華北型和東北型,如何保護好這些中蜂種群,一直受到專家和政府的重視,現在,全國已成立了5個國家級中蜂保護區,如長白山中蜂(東北型)保護區、神農架中蜂(華中型)保護區等。
人物
憨厚老人最愛捅馬蜂窩
潘月孝是開發區辛安街道港頭陳社區居民、開發區陽光義工協會成員。人們常將一個人惹了麻煩稱之為“捅了馬蜂窩”,潘月孝卻是個愿意捅馬蜂窩的人,并且都是義務幫忙捅馬蜂窩。老潘曾經養蜂30多年,1999年跟隨子女搬到開發區后,一直義務幫開發區和市區的居民清除馬蜂窩,18年來共幫居民清除的馬蜂窩不計其數。捅馬蜂窩是件很危險的事,他主要依靠自己發明的“新式武器”來對付馬蜂窩,這個“新式武器”是由一根鋼管加上一根鋼絲繩,將塑料袋口盤在鋼絲繩上,就像一個網兜一樣,套上蜂窩后,用鋼絲繩收緊塑料袋口,這樣就相對安全一些。但是對于有些特殊的位置,比如屋檐下的房角上依然需要用手工來處理,就是用手拿塑料袋套在蜂窩上,然后拿刀子之類的工具將蜂窩從根部鏟除,這樣難免會被蜜蜂蜇到。
有一次,潘月孝捅掉一個80厘米長、60厘米寬的大馬蜂窩,由于這個蜂窩位置太高,消防隊用云梯將他送到十幾米的高處才幫著一起弄下來。當時,他被瘋狂的野蜂群蜇得遍體鱗傷。有人問潘月孝:“你今天被蜇得這么厲害,以后還會去幫人摘蜂窩嗎? ”老人說:“肯定還要去,今天是意外情況,而且這種野蜂很少見,我有這個技術和經驗,如果我不去的話蜇傷別人更不好。 ”為捅馬蜂窩,潘月孝身上現在還有許多疤痕。為此,潘月孝還被評為2014年感動青島候選人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